微软|一个会「认输」的人工智能,却「暴露」了 AI 更大的潜力( 三 )


单纯的任务导向的就是今天天气怎么样,订一个外卖,完事就行。一个订餐机器人订完餐,你按完按钮不会说「谢谢」,这就还是把人工智能物化,让它干完活后就走了。而跟有「情商」的人工智能,用户就会多费一些能量,说谢谢。
从特区项目到创业公司极客公园:小冰项目在最初成立就是一个「特区」,为什么微软可以孵化出这样的项目?
李笛: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是微软在美国之外最大的一个研究机构。2013 年的时候,他们很有前瞻性,观察到一件事是 China First,就是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很明显了。
但是那时我们跟美国去介绍中国的一些创新,硅谷不怎么听。比如你介绍有一个产品是微信,美国的同事只会反应一下「哦,听说过」。所以当时中国的创新并不被世界认可。
当时的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就是想做一些 China First,benefit to global(中国为先,惠及全球)的项目,甚至把产品的孵化放在中国。
极客公园:微软为中国 AI 领域贡献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在微软工作到底是什么感觉?
李笛:微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关心的是你如何通过手上的材料去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重复。
第二点比较好的传统是基础研究。尽可能把时间轴拉远一些,努力去做前瞻性的东西。微软研究院 20 多年前建立的时候,就在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计算机视觉这几个领域。
一个领域成为风口再开始布局,是比较难的。一个很大的机构,要能容忍团队能用比较长的时间进行积累和探索。
很多技术研究,可能做了 5 年才掉到一个坑里,再往回爬,爬出来以后,再看这个坑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时候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节点。
比如便利贴的诞生,最早是为了发明一种很好的粘合剂,但是发现粘合剂粘度不够。如果团队这时候因为失败了而很沮丧,可能也不能发明出便利贴了。
创新是基于发现,我们往往不是发明一个东西去改变世界,而是发明一个东西,再用这个东西去发现。
小冰其实是一个数据的循环,我们用小冰的体系结构,去吸引大量的数据。这个不是事情本身。我们发明了小冰框架,用它去发现新知,发现 know how,个发现才有可能改变世界。
小冰开始是个小项目,就五个人把它搭起来。然后在过程中不停地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人,就会有英雄好汉不断来加入。
微软|一个会「认输」的人工智能,却「暴露」了 AI 更大的潜力
文章插图
小冰框架用户界面 | 小冰公司
极客公园:小冰在去年疫情期间从微软里拆分出来,这也是微软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事情。
李笛:微软 40 多年,一共有两次拆分,一次就是我们,还有一次是 Expedia,这个在线旅游公司后来也上市了。但 Expedia 整个团队拆分时也就十几个人,小冰团队有一百多人。原来在微软,小冰很多方面就是独立的,所以叫创新特区。小冰的产品迭代周期很快,可以自己决定,不用经过一系列的内部审核。
微软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某个时间段之前,它带来的利远远大于弊。如果小冰一开始就是创业公司,做一个 NLP(自然语言处理)的产品,有一天如果需要语音技术了,就需要收购一个语音技术公司,收购就会面临团队融合问题。但是在微软内部我就可以直接找语音技术团队重组。大家都是微软这个体系里的,互相了解,也很方便。
但是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就有可能变成弊大于利。在微软内部还是受制于它整体的商业模式。比如 AI 可以算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也可以算成云计算的应用,小冰算哪种?就会面临许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