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逃离 AI 赛道的投资人:做局失利、破局无力( 三 )


而被拉拢的明星投资人,也成了局的一部分,能够号召更多人入局。
最后,AI投资成了一场局中局,杠杆撬杠杆,不断循环。
局的尽头还是局。
看不到产品,也不见商业化。
三、创业者冲不破投资人做的局
过高的估值迫使创业者不得不做看似很有想象空间,但又异常形而上的产品和技术,以便支撑下一轮的好故事和高估值。
创业者在不断成长,他们愈发对投资者做的局中局感到不安。
于是想破掉投资者的局,专注真正符合当下商业规律的事情,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承接不再高大上的业务,先成外包,成为集成商,去赚些钱。虽很土,收效甚微,但每一步都无比踏实。
当AI创业者真正踏入到局外的土地时,被两股力量挡在了前面。
“一股是投资人,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高大上的局,就这么给埋汰了。另一股是行业里的老牌玩家,扎根很深,很难撼动。”一位切身做过局的AI投资人讲述道。
那怎么办,企业祭出两套方法论:一是田忌赛马,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田忌赛马,用自己的长处对别人的短处,拿自己的最短处,成为别人长处的炮灰。
新兴AI公司相比老牌厂商的优势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技术。
不全对,而是高成本优势。
很多人不能理解,高成本何时成了优势?
传统IT公司在ToB/G市场的成功,简单来说,就是把“成本三低”做到了极致:

  • 平均人力成本低
  • 运营成本和销售成本低
  • 产量扩大后的边际成本低
大型IT公司之所以能在定制化赛道里存活,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人效的极致追求,说得不好听,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去省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而AI公司的高成本打法,单从获客角度来说,颇有好处。
一套造价昂贵的系统以白菜价出售,客户新鲜感一来,自然会一试。毕竟AI公司们名声响亮,科技感十足,也能提升自己的技术形象。
AI公司的这种手段,早期卓有成效,收获了第一批客户,也成了他们出去吹案例的资本,但现实情况多是饮鸩止渴。
“AI某小龙,曾为了拿下客户,给销售的激励是每谈下一家公安,就给他发一百万的奖金。于是销售们疯狂地推,不管产品是否好用,不管产品单价是否过于便宜,只要能占一个坑,就是成功。”业内人向雷锋网爆料。
像极了互联网的补贴大战手段。
“高昂的人力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运营成本,每一处成本,肉眼可见远高于老牌IT企业。连自身都做不好降本增效,给别人降什么本增什么效?”集成商项目负责人李成告诉雷锋网。
AI公司把互联网的作风带到传统行业,早期也曾让海康这类老牌公司焦虑过。
海康高管曾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做不了用1块赚100块的生意,但在用1块赚1块的生意上,没有人能做得过我们。
而这一次,以海康为代表的老牌公司,陷入了迷茫。
“这不是不按套路出牌,而是直接乱出牌,这波操作直接把我们这波老IT人给干懵了。”海康一区域销售负责人笑道。
“虽然AI公司体量都不大,但如果十几二十家公司都这么玩,而且有资本势力撑着,说不准行业里能烧出来个滴滴、美团这样的公司。当时我们确实有担忧,也在思考要不要顺着他们的套路一起下水。”
然而就在老牌IT企业,流纠结入不入场的时候,做局的投资人,按捺不住了。
“眼看自己投的钱,大把花在不是他想要的地方上,哪个投资人不着急?”一位有着切身体会的投资人谈道。
投资人原本想做用一块赚一百块的生意,而AI公司做着花三块只收回来一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