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华|快手换掉CEO,宣告其双核治理失败( 四 )


所以 , 大股东们最终站在了程一笑一边 , 或许是希望经过此次组织架构调整 , 能对推动快手接下来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 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 快手正在通过一次次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自上而下修复公司的管理困境 。
“再造一个快手”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 , 有两个共同的烦恼:一是业务和规模发展太快 , 管理水平、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二是首款产品的成功来自于时代机遇 , 难以复制 。
第一个问题上面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 , 至于第二个问题 , 以快手寄予厚望的出海为例 , 2021Q2季度财报中 , 快手首次将海外市场拓展以“核心战略之一”的口径写进财报:快手方面认为 , 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相对较低 , 仍处于发展和商业化的早期阶段 , 用户渗透率低 , 代表着巨大且极具多元化的变现潜力 , 未来充满增长和发展的机遇 。
问题在于 , 快手真能凭借出海实现“二次发育”吗?
快手今年的海外增长目标是2.5亿MAU , 对应为海外市场准备了10亿美元的“粮草” 。 然而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2021年仅用三个月的时间 , 快手便花掉了至少2.5亿美元 。 这种高举高打的激进烧钱策略 , 在快手财报电话会中也得到了快手CFO钟奕祺的证实 , “Q2季度 , 海外销售费用占比约占总营销费用的 1/3 。 ”
按照公开数据粗略估算 , 2021上半年快手至少已经花掉了近80%的预算(一季度2.5亿美元 , 二季度5.5亿美元) , 但Q2季度快手海外用户净增不过3000万人(Q1海外用户1.5亿 , Q2海外用户1.8亿) 。
如果要达到2.5MAU的海外增长目标 , 至少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7000万的用户新增 。 然而 , 按照Q2季度“撒币”换增长的力度 , 也不过勉强维持住1000万人/月的增长速度 。 所以 , 在预算仅剩20%的情况下还要保持增速提高 , 难度可想而知 。
更糟的是 , 快手已于8月20日正式关闭旗下短视频产品Zynn , 快手海外“三子”仅剩其二 , 快手接下来只能靠Kwai(南美) , SnackVideo(东南亚、南亚)拉动海外用户新增 。 而且在运营策略上 , 快手也缺乏一套成熟的体系——以Zynn为例 , 从砸钱猛推至北美下载榜一到放弃运营 , 仅仅十几个月的时间 。
即便不提运营能力及“粮草”是否充沛的问题 , 字节跳动早于2015年便开始布局海外 , Tik Tok扩张版图上有遍布各国的本地办公室 , 还聘请了大量当地员工和留学生 。 对此 , 张一鸣在接受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采访时说 , “我们的策略是 , 全球化产品 , 本地化内容 。 ”
等于说 , 远程协同、办公体系、管理制度 , 甚至很多底层基础能力都在同步搭建 , 再加上收购本地团队、本土化运营 , 才使Tik Tok在算法、组织、运营的加持下产生了巨大合力 。
反观快手 , 等到2017年国内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 , 国内短视频市场红利趋于见顶的情况下 , 才开始布局海外 , 对标TikTok推出了Kwai 。 而且 , 在相关媒体报道中 , 快手的出海团队早期并不在当地办公 , 而是在北京总部 。
对此 , 资深产品经理、快手前员工判官认为 , 缺乏本土化的出海业务其实更像“云出海”:“假设海外也存在一个老铁市场 , 但不代表快手能做 。 首先 , 快手至今未做出第二款有影响力的产品 , 缺乏一套被市场验证的方法论;其次 , 海外业务非常考验运营能力及本土化 , 而这恰恰是快手的软肋 。 ”
对此 , 涂琨(化名 , 投资人)分析称:“一家互联网公司增速放缓后 , 资本会格外关注这家公司的赚钱能力 , 如果还赚不到钱 , 这家公司天花板直接就压下来了 。 至于快手 , 无论是对基本盘还是对产品价值的讨论 , 最终估值会跟抖音脱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