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明|大华股份张兴明:数字化拐点已至,做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二 )


其原因,首先是过去感知设备和智能设备都比较贵,对于企业而言很难大规模使用,随着国内AI算法生态的完善,算法、算力在不断优化的同时成本也越来越低,智能设备进入普及阶段;其次,基于云端的解决方案开始被企业广泛接受,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IT成本,加速了企业端的数字化转型。
早在2018年,企业数字化还没有成为一股行业潮流之时,大华就敏锐地意识到要从智能安防向城市和企业数智化方向拓展了,并发布了HoC城市之心架构。
3年之后的今天,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流中,原先的架构面对公司不断拓宽的业务布局已显示明显的局限,在大华看来,未来的数字化增长除了在城市这一块,企业这块会更加迫切,而且更加有活力。
更关键的是,经过几年的沉淀,大华在人工智能、AIoT、大数据、软件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已经更加成熟,具备了面向具体场景,解决客户问题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力。
“这样的话,我们整体业务的描述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前几年提出的战略,更关注城市业务,实际上是一横一纵;今天随着我们能力的提升,形成了‘AIoT能力、物联数智平台’两横和‘城市业务、企业业务’两纵的新格局。”张兴明解释道。
这透露出一个新的点,企业将会是未来大华重点发展的市场。
两横两纵的战略布局,是大华基于“全感知、全智能、全连接、全计算、全生态”数智能力基座,将过去的“线”连成“网”,推动全行业的数智化发展的新定位。
张兴明表示,在“五全”的数智能力基座中,全感知代表囊括空域、时域、色域及频域的多维立体的感知体系;全智能是从传统感知智能到当下的数据智能,最终实现业务智能;全连接强调物联感知数据和信息互联数据的互联互通;全计算代表涉及全网的计算架构与体系;全生态则强调打造智慧物联生态共同体。在所有的项目上,大华都积极协同合作伙伴共建共赢,这也成为大华开放生态的重要体现。
新战略的发布,让大华在未来的业务和技术发展上形成了更清晰的定位,市场也能更全面认识大华。
02. 打破创新者窘境,保持大企业的灵敏度把自身定位为行业数智化的推动者,首先需要自己具备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但对于一家拥有20年发展历史、且上市十余年的科技公司来说,在稳定和创新中找平衡,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成名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了一个创新者的两难困境:管理层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和强有力的决策,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也正是这些决策可能会成为他们失去领先地位的原因。
这本书是张兴明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为了走出创新者的窘境,保持对创新的灵敏度,大华的管理层做了许多系统的思考。
首先是研发。大华从不吝啬对研发的投入,2021上半年大华股份在研发上的投入为14.06亿元,上市以来累计投入155.23亿元。
张兴明称,这个投入还会进一步加大,包括在西安和成都拓展了两个研发中心,以及加大研发人员校招数量等。如今,大华在关键的核心技术上,比如在AI算法领域获得了50多项国内国际重大竞赛第一,通过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把控,保持公司核心竞争的行业领先。
但光靠资金投入是不够的。张兴明从2008年开始负责管理大华的研发中心,在他看来,做任何研发都要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基础,“你可以看很多机会,但取舍很重要,怎么收敛很重要。这里面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能力。比如说如果你看好的市场,关键问题你解决不了,或者关键方案形成不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和拳头产品,给用户带来不了价值,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