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速超50%,为什么协作机器人正在爆发?|甲子光年( 三 )


2007年UR原型机于丹麦问世 , 2008年 , UR发布了第一款可以与员工一起安全操作的协作机器人UR5 , 从欧洲开始推广 ,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开始逐渐起步 。
中国市场则更新 , 升温也是近几年的事情 。 UR在2011年底进入中国市场 , 但前几年一直不温不火 , 订单往往是一两台的交易 。 2015年 , 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开始推广协作机器人 , 2016~2019年这一市场才小幅爆发 。
也正是因为这一领域很新 , 在对核心供应链的把握上 , 国内和国外品牌差距也更小 。
曹宇男告诉「甲子光年」 , 在供应链方面 , 因过往17年的在产品侧机器人技术的积累 , 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率可以达到90% 。
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在于关节模组和控制器 。
关节模组方面 , 除减速器以外 , 艾利特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其他核心零部件全部自主设计;而控制器是艾利特创立伊始就开始自主研发的产品 , 也是艾利特多年积累、占据优势的领域 。
“在供应链上我们和国外的核心竞品并没有很大的差距 , 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做了不少可制造性设计的降本 , 更有优势 。 ”曹宇男介绍称 。
相对高自研比例的供应链体系 , 又进一步带来了相对高的毛利 。
曹宇男介绍 , 目前艾利特在月出货量50至80台的情况下 , 毛利率水平完全足够支撑一个创业公司的日常运营成本 , 而协作机器人产品线的毛利率一直以来比工业机器人产品线高两倍 。
在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 , 看到机会的玩家也战火正酣 。 据高工机器人研究院数据 , 2017年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销量排名前几位的是UR、达明、遨博、ABB、大族机器人、RethinkRobotics;2018年时RethinkRobotics已倒闭出局 , 新晋国内厂商增加 。
企业市场份额排名变动的剧烈 , 也凸显了这一赛道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
也因此 , 艾利特的收敛看似是“壮士断腕” , 实际上是公司深思熟虑的经营策略——集中优势做更有赢面的事情 。
2018年底 , 艾利特发展至新阶段 , 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 , 曹宇男发现教学工作与创业公司管理间的冲突难以弥合 , 在这时候选择了“自断后路” , 从任职8年的北京交通大学离开 , allin到创业中 。
“对创业公司而言 , 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 一定要在一个战场上把优势做到足够领先 , 才可能有精力来做第二战场 。 ”曹宇男提及 , 把产品线铺开的方式并不适合创业公司 , 打透一个产品才容易赢 。
2.如何做协作机器人
看准方向 , 找到赢面 , 聚焦协作机器人之后 , 艾利特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2020年以来 , 艾利特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同比2019年将实现近10倍增长 。 目前 , 艾利特已获得了汽车零部件、3C电子、金属加工、机床上下料、包装物流等行业头部客户 , 包括富士康、长江电子、大金电子、信锦集团、长城汽车、蔚来汽车等 。
为什么短短一年可以做得这么快?
第一个关键是找对人——从2019年初开始 , 艾利特陆续吸引了全球协作机器人头部厂商UR中国区的核心成员 。
目前的销售总监吴非告诉「甲子光年」 , 之所以选择艾利特 , 是因为在国内厂商中艾利特对技术追求比较执着 , 核心零部件多为自研 , 某些程度上自主性甚至比UR还要高 。
为说服几员大将加入艾利特 , 曹宇男简直是“十顾茅庐” , 诚意和重视程度也打动了吴非 , “艾利特团队是很单纯想做事情的人” 。
此前 , 吴非在UR从区域销售做起 , 一直到升任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销售经理 , 并连续两年拿下销冠 , 将UR市场体量做到了全国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