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人群的几个特征,你中了几个?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的电子产品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手机用来社交 , 平板电脑用来听课 , 笔记本电脑用来工作 , 运动手环用来监控睡眠质量 , 降噪耳机则用来缓解焦虑……
似乎拥有了这些产品 , 就能像种草博主们一样自律、精致、高效……但不难发现 , 层出不穷的细分产品并未使生活发生本质变化 。
于是有不少人开始反抗消费主义陷阱:豆瓣小组「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仅创立两年 , 已有30万余小组成员……在诸多刺激面前降低欲望 , 成了人们试图摆脱消费主义支配的典型心态 。
低欲望=禁欲?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在《低欲望社会》中描述这种心态:远离物欲、食欲、性欲 , 不愿出人头地 , 不善表现自我 , 人际关系简单 , 缺乏野心 , 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过多的期待 , 容易放弃……大前研一将这样的年轻人称为「无欲无求的一代」 。
低欲望人群的几个特征,你中了几个?
文章图片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
书中对低欲望人群总结了三个特征:
1.社交活动半径不超过离家五公里 , 成年后的朋友依然是自己中学时期的朋友 。
2.永远在一个低消费商场完成所有生活需求 。
低欲望人群的几个特征,你中了几个?】3.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围绕着同一个商圈 。
那么 , 低欲望真的意味着过一种枯燥、禁欲、压抑的生活吗?大原扁理用亲身经历表明 , 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
低欲望人群的几个特征,你中了几个?
文章图片
接受《一条》视频采访的大原扁理
大原扁里在台北的郊区租了一间15平米的小套房 , 房租950元 , 家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书桌椅和柜子 。 平时他以采摘野菜为主要食物 , 出门依赖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 , 几乎不使用手机(因为怕无用的社交关系突然上门) , 自己做饭……他尤其会注意减少吃肉的次数 , 据他介绍 ,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好胜心和对物质的欲望 。
在大原扁理看来 , 欲望最好维持在适当的水平 , 要抑制过剩的部分 , 否则欲望就会减退 。
虽然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 但大原扁理并非完全禁止所有的欲望:他依然会每天看日出 , 写日记 , 看书 , 散步 , 去公园享受免费的风景 , 晚上喝茶或看电影……总之尽可能通过「免费」的形式让自己有限的欲望获得极大满足 。 选择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后 , 他更加享受对过程的体验 , 这也成为他保持生活幸福感的秘诀 。
除了寻求低价快乐 , 他也会偶尔释放一下压缩的欲望 。 比如他会不定期「进城」里走走看看 , 参加社交活动 , 去餐厅吃一些自己无法制作的食物等等 。
因此 , 低欲望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欲 , 而是在压抑和释放中寻求有节奏的平衡感 , 像呼吸一样自然表达 , 才能获得最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
压榨后的倦怠 , “我不想买了”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商家如何营造「消费陷阱」 , 好让消费者以为某样商品非买不可 。 例如故意缩短产品的淘汰周期、制造易消耗品让消费者重复购买 , 利用唤起童心、制造恐惧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非必要商品 。
在制造需求的各种方法中 , 「赋予商品以象征意义」最容易直击人心 。 例如赋予奢侈品包以社会地位的价值后 , 人们买包时看重的不再是物品本身 , 而是期望通过消费彰显更高的地位 。 此时 , 一只包作为一个符号 , 激起的是消费者对象征物的渴望 。
在社会学家鲍曼看来 , 在消费社会里 , 人们必须不停地购买 , 不停地接受诱惑 , 才能保持相对优越的地位感知 。 而不停地购买 , 必然需要提升自身消费能力 , 个体需要不停地压榨自己 , 996与剁手的魔鬼循环也逐渐变得顺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