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GPU国产替代潮 无路可退 也没有人想投降( 五 )


文章图片

被美国禁止出售给中国的英伟达高端GPU Nvidia A100 ,图源:英伟达
一名大厂的芯片对接负责人对国产创业公司的努力印象深刻 。“英伟达对我们其实是很不care,需求要谈很久,因为我们带来的本来也是增量 。他们从来没有和我们多么密切的合作过 。”
“而和这家国产公司对接,他们的人来到我们办公室,早上谈了大致需求,然后我们就去工作了,他们的人留在会议室就开始鼓捣 。”
后来当天晚上,他们居然就跑通了这个模型 。多个芯片公司管理层形容,自己公司的销售“天天背着包到处去客户的机房里适配,很拼 。”
“关键就是一定要有突破口 。有了突破口,就一定会有好的客户愿意跟你交流 。“钱军说 。“我们有一些场景,世界上没有任何另外一个芯片能够支持,他要做这个东西只能找我,这个是一个敲门砖,剩下的就是怎么样把你的软件这些东西做得更易用 。”
这些努力和市场份额的变化,都在向上传导到制造端 。
“之前芯片法案出来后我们也在评估,但其实这些年都有一样的挑战 。”一家在使用台积电7纳米工艺代工的公司员工称,而根据瑞银证券的报告,台积电7纳米制程明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恐只剩七成” 。
“芯片是个非常需要营收来反哺开发的产业 。”前述CEO称,“所以台积电的态度也在不停变化,大客户砍单,空出来的产能,我们接触中明显感到他们也很着急 。”
击碎“投降主义”的非议
和巨大的机会与人才井喷一同到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关注 。而它们并非都是带着善意 。
在国产厂商越来越多的发布会上,展示的PPT里少不了和“主流产品”的对比,哪怕没有标出,所有人都知道那“主流厂商”指的就是英伟达 。但在很多围观者的眼里,喊出挑战英伟达的那一刻,国产厂商们就有了原罪 。
于是,在国产GPU行业最需要各种鼓舞人心的进步的同时,中国初创厂商们如何表达取得的成绩,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其中频繁出现的一种批评更是直击心灵——
你也配叫做GPU 。
“如果你关注GPU相关的讨论,会发现许多爱好者们总是喜欢争论一款产品到底算不算GPU 。而并不关心实现的计算需求本身 。”前述CEO表示 。“他们比任何地方的从业者都更喜欢讨论一个架构是否是GPU架构,并以此定义一个产品是否够先进 。”
这些看似对架构和技术的讨论,背后是对英伟达塑造的叙事以及行业现状的膜拜,让他们瞧不上国产替代芯片厂商们的研究和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GPU代表的“通用性”——英伟达可以适配最多的模型,它才是真正的通用 。
但事实上,这些人所标榜的英伟达“生态”,是一个前所未有封闭的系统 。
英伟达之所以通用最强,其实除了他不停更新的GPU架构带来的帮助外,更多是因为CUDA的适配 。
CUDA全称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英伟达提供的软件平台 。它在2007年就已推出,有报道称,初期这个软件平台每年就需要英伟达投入5亿美元,而当时英伟达的营收还只是在30亿美元规模,至今CUDA的总投入早已超过100亿美元 。今天它是所有GPU软件开发和适配的“垄断”平台,开发者人数在以数百万规模不停翻倍增长 。
“英伟达是他自己定义了一套东西,他不开源 。里面有什么东西都不告诉你,基本上是垄断的情况 。那他自己做得好,别人没法玩 。”钱军说 。
“你得去猜,然后你猜的不对,你的性能就掉了一大堆,所以你要做CUDA 适配,其实理论上是不可能,而且它是完全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