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面对未来的思考,吴声: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三 )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我非常同意在企业级服务里面,在最近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前不久红杉资本的刘星与Zoom创始人对话里面,正好我们自己的课题就是从SLG到PLG与CLG,也就是从消费驱动,到场景驱动,到产品驱动,也就是说即便是企业级的采购,也越来越仰仗着用户的体验与终端使用者的口碑。所以Zoom也好,所以我们说的产品做的最大的品牌力也好,所以我们说的今天用户关于一种生活氛围道具,能否定义为是老品牌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是露营,郊野楼营、城市精致露营,猫王似乎找到东山再起的方法论。
我相信所有的变化都意味着观念更新才是这轮更新的源头。我们总是会说等等,疫情过去之后会好一点,不着急,慢慢来比较快。等稍微正常以后,我们来办一场大的Party,我们可以很坦白地说,你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一去不回,意味着我们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常态,在这种常态里面,对于社交距离,对于口罩,对于扫码,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小程序生活,所有这些关键词,都在成为我们熟悉到接近陌生的一种底层要素。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去分辨,什么是今天的边界,我们只知道随波逐流,在推波助澜的过程当中,最终我们都在活成我们自己,关于自我认知的一种知识图谱,你所选择的品牌、所应用的品牌、所使用的产品、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背后都是什么?都是原创的自我认知。
我刚才提到的意义,我刚才提到的价值观,刚才提到所有的品牌,如果足够的内容能力,在今天是没有办法能够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新消费。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讨论某一种零碳生活和低碳生活的时候,我们关于那些品类能不能被双碳+重新做一遍,能不能被AI+重新做一遍,能不能被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环保生态的材料重新做一遍,我们开始给予无穷无尽的想象,新消费正在成为我们心心念念分享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三顿半飞行电台,就是我们看到的观夏的《昆仑》杂志,就像Instagram电子图刊一样,就像小红书精致的分享一样,为什么Bilibili与小红书今天在争夺在座各位都没有想到一个品类,他们两个在争夺什么样的品类呢?这个品类叫深度评测,因为意味着使用时长,因为意味着黏性,也因为意味着全新的用户关系,最终能不能形成DTC的机制。
事情正在起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也恰恰在告诉我们,在过去一年里面,被称之为最精彩的联名居然Manner咖啡和(音)的联名款是“小猫咖啡”。到年底的时候《野兽的花》我认为揭晓了这个谜底,但是这个谜底里面审美一次一次,通过各种类型的产品,通过各种类型的门店形态、陈列美学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是消费升级的画像与后疫情时代的疗愈。我甚至在想,如果野百合也有春天,只不过野兽派住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美女是我们自己对内心的容忍,我们甚至在想元宇宙既是主动的晋级,数字时代主动的融合。
我们甚至在想所有人都理解“YYDS”、“躺平”、“内卷”,哪有什么内卷,只有卷不动的我们,哪有什么躺平?只有自以为的躺赢,哪有什么YYDS,只有YYSY,有一说一,就事论事,但是我依然要说我们进入的是更加具体而微的场景,这种更新我把它叫做“小题大做”。没错,“小题大做”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品牌建设的方法,你找到了小问题,然后去大做文章。你定义出你的场景,沉淀了独有场景资产,可以让用户的资产可持续。
我刚才提到的DTC品牌上市潮,我们是做了不完全的梳理,但是依然足够的惊心动魄,他们是消费者的审美,有这一代更理性的消费者所塑造的科学品牌,塑造的透明的商业品牌,它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的正面表达。我们依然残留在我们的肌肉记忆里面无法表达,只不过因为我们羞于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世代的无人周期,这个周期里面我们的话语体系,不能够在EDG没有表达,EDG能怎么样,能够说明你能够迅速的熟练的,形成你个人的资产、影响力、权利,乃至于生活的自我认同吗?带着恐慌、焦虑、迷茫的追逐里面,我知道我们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我们只能风吹到哪一页读哪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