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附近”小店找到“远方”,靠的是“本地”二字( 三 )


即时零售不仅解决了传统本地零售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 摊薄了本地零售数字化转型的物流成本 , 而且提供了本地零售的展示、交易、结算的公共服务平台 , 最大限度推动本地零售数字化转型 。

本地商家找到新引擎
“外卖送万物”渐成现实后 , 通过手机App购买生鲜日用和其他生活物资 ,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日常 。
对供给侧的海量线下实体商家来说 , 线上渠道已经从此前的锦上添花 , 变为必须要拥抱的对象 。 即时零售成功激活线下渠道毛细血管 , 为快消品牌和实体门店带来双重增量收益 , 给更多小店带来新机会 。
中国有将近700万家夫妻店 , 它们是中国本地零售的毛细血管 。 它们的存在 , 为整个零售渠道贡献了40%的出货量 。
小店的短板也很明显 , 服务的范围有限 , 视野局限也很难做到精深 。 而它们“触网”后 , 进入“线上的附近”看到更多需求 , 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 还能将实体门店有的快递、充电、售后等本地服务 , 通过线上放大 , 给到附近更多居民 。
去年8月5日 , 央视援引美团数据称 , 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长了54% , 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达110% 。
上海的安德超市老板邓飞龙发现 , 订单似乎有规律可循:白天人们的需求较重 , 成箱成箱地买水 , 晚上的订单琐碎轻盈 , 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 , 多是酱油、饮料薯片之类 , 半夜或凌晨则是些小而急的单子 , 洗发水、沐浴露、尿不湿或卫生棉 , 泡面加啤酒也是常见组合 。
这些数据 ,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邓飞龙理清了进货思路、也降低了库存压力 。 原本他的小店开在郊区 , 地理位置不算很好 , 现在他成为远近知名的“服务明星” 。
沈阳的90后老板陈关红 , 五年前将自己的便利店上线到外卖平台 , 随着订单日益增多 , 她把隔壁一家300平方米的门市租了下来 , 用于线上订单的发货仓 , 小店的覆盖半径也扩展到10公里左右 。 最近一个月 , 小店即时零售订单日均突破一千 。
实体零售不是暴利生意 , 主要是通过增加动销、提高周转率来赚钱 。 对陈关红来说 , 原先的门面服务“线下的附近” , 后来扩充的店面服务“线上的附近” 。 实地消费的都是邻里乡亲 , 点外卖的则是半熟不熟的“新面孔” 。 这部分是纯增量 , 而且是ROI更高的生意 。

图源:网络
尼尔森报告分析认为 , 包括夫妻店、食杂店在内的“转型独立店” , 将在未来五年迎来新一轮渠道机遇 。 2021年 , 全国转型独立店数量相比2019年增加11% 。 其中 , 80%的转型独立店具有社区属性 , 依托即时零售等近场优势 , 能更有效满足周边居民消费需求 。
可以看到 , “消失的附近”正在回来 , 本地商业正在崛起 , 本地零售价值正在被重估 。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 商超、连锁、KA、门店等本地实体零售商 , 是本地零售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 此外 , 一些远离商业中心、靠近居民区的中小门店也将发挥重要价值 。

总结
必须承认 , 本地实体门店正在进行一场大的渠道变革 。
凯度咨询报告显示 , 即时零售为中国快消品带来16%的纯增量 。 艾媒咨询的《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也显示 , 与2019年疫情发生前相比 , 67.1%的用户认为使用配送平台服务频次增加 , 即时配送需求增势明显 。
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市、便利店以及夫妻店上线即时零售平台 , 多年来“群雄割据”的电商也被认为遭遇了渠道上一次最大的挑战 。
但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 电商平台的受益者是品牌方 , 依靠规模效应提高品牌销量;而即时零售的受益者是本地实体门店 , 通过快速满足即时需求将线上流量转化为门店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