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冰雪盛会|飞鹤的故事,关乎一次品牌的自我突破

刚刚过去的冰雪盛会 , 中国代表团获得15枚奖牌 , 穿着的装备全部都是安踏 。
在20年前 , 情况却完全不同 。 当时的中国工厂 , 生产力主要都用来为国外品牌代工 , 品牌意识薄弱 。 哪怕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 绝大多数的中国运动员穿着的都是外资品牌——28个参赛项目中 , 有22支国家队是耐克赞助的 。
随奥运健儿一同登上领奖台的安踏 , 是中国品牌崛起的一道缩影 。 而关于中国品牌的集体蓄能释放 , 央视2月22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强国盛典”则是更加全面的佐证 。
除了前文提到的安踏 , 格力、飞鹤、宁德时代等一众国民品牌都出现在了榜单中 。 在空调行业 , “好空调、格力造”深入人心 , 宁德时代则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共同发展 。
在乳业 , 飞鹤发展的故事更是波澜壮阔 。
曾经 , 国产品牌陷入低谷 , 消费者一度更愿意选择国外品牌 。 飞鹤靠着扎实的耕耘 , 以高品质重拾消费者青睐 , 带领国产奶粉全面崛起 。
甚至董明珠都说 , 飞鹤的全产业链比格力要求还高 , 更表示过:“等我有孙子的时候我一定让他喝飞鹤的奶粉[1] 。 ”
飞鹤提供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发展样本 , 这条路没有捷径 , 确保质量才能走得更稳 。 这条路也没有止境 , 哪怕身处领先 , 也需要专注精益求精 。
飞鹤的故事 , 既关于一个企业在行业的突围 , 也关乎一次中国品牌的自我突破 。
01
抉择:产业集群
2006年 , 当飞鹤决定建设产业集群的时候 , 同行给予的评价是:疯了[2] 。
2002年到2008年 , 奶粉行业零售额复合增速达到29%[3] 。 为了不在竞争中掉队 , 绝大部分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 , 都忽略了对上游——也就是获取奶源渠道——的自主建设 。
在当时 , 获取奶源的主流方式是向奶农散户收购 , 而非自建牧场 。 自建牧场从质量的角度来说 , 是最有保障的 , 但它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 很多企业在快速扩张时期 , 不约而同地选择“自己不养牛 , 只从农户手上收奶”的原则 。
只是快速扩张的另一面 , 是奶源质量的不稳定 。 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2008年 , 全国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提供的原料奶只占10%[4] 。 整个行业岌岌可危 , 飞鹤能成为幸免者 , 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它逆着行业快速扩张的势头 , 缓慢却坚定地建起了全产业链 。
刚刚过去的冰雪盛会|飞鹤的故事,关乎一次品牌的自我突破
文章图片
用董事长冷友斌的判断来说:“奶源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乳业问题之源”[2] 。
因此 , 顶着资金紧张、没有建设经验、没有人才团队的压力和风险 , 飞鹤在国内率先从建设“万头牧场”开始打造全产业链 , 而“要做世界上最好奶粉”的坚持 , 一直指引飞鹤稳扎稳打、克难奋进 。
在奶粉危机爆发的前两年 , 飞鹤就已经开始在北纬47°世界黄金奶源带上 , 开始了“农牧工”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建设 。 在其他企业还在收购奶源的时候 , 飞鹤已经把源头牧场种植、饲料加工等都纳入到了产业链中进行质量管控 。
而产业集群建设的成果也在鲜奶品质中有了回应 。 从指标上看 , 飞鹤自有牧场的鲜奶品质超过国家标准 , 甚至超过了欧盟标准 。
刚刚过去的冰雪盛会|飞鹤的故事,关乎一次品牌的自我突破
文章图片
奶粉危机之后 , 行业急需解决的是产品的安全问题 。 成为安全代名词的飞鹤 , 此时并没有躺平 , 开始了将标准从“安全”提升至“优质”的摸索 。
飞鹤做起了从一株牧草 , 到一头奶牛 , 再到一罐奶粉的全产业链创新 , 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