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的KPI,究竟应该是什么?( 二 )


第二个原则在于同时设定北极星指标和显性指标 。
这可不是两个维度的指标 , 而是单一维度的镜向指标 。
市场部的KPI,究竟应该是什么?】北极星指标(NorthStarMetric) , 是指战略相关的绝对核心指标 , 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空中 , 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 。
在市场营销领域 , 北极星指标与用户心智挂钩 , 因为营销的本质是心智影响:连接产品(服务)和目标人群 , 让产品(服务)满足目标人群的欲望和需求 。
但只有北极星指标是不够的 , 因为心智指标往往藏在冰山深处 , 无法有效测量 , 也难以得认同:你说客户喜欢我们产品 , 喜欢如何衡量?能打开脑袋瞅一瞅?
因此我们还需要设定“显性指标” , 这类指标和企业经营指标(通常是生意指标)强挂钩 。 也就是通过用户行为导致的结果 , 作为反射心智变化的一面镜子 , 以镜为鉴 , 作为北极星指标显性的可视化标尺 。
以上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原则 。
第三 , 指标要具备指导意义 。
往前走一步 , 一个好的指标的意义在于为整体市场工作提供战略视角和方向指导 , 而不仅是作为一个衡量尺度 。
最后 , 指标追求真实、客观、可测 , 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精确 。 有时候过于追求精确 , 反而会让视角变得狭隘 。
总结一下:
市场部的KPI,究竟应该是什么?
文章图片
二、一些常见的误导指标
为第三部分的结论更容易理解 , 先说几个常见的误导指标 。
1.CPM为代表的CP*家族
很多传播活动 , 通常会主要设置CPM指标 , 考核曝光的投入产出比: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广告投放过程中 , 听到或者看到某广告的每一人平均分担到多少广告成本 。
这个指标:
是用于衡量媒介到达而非营销活动 。
是用于衡量媒介到达而非营销活动 。
是用于衡量媒介到达而非营销活动 。
重要的话说三遍 。
因为很多传播活动都简单粗暴地采用CPM指标 , 或是把CPM当做核心关键指标——这个做法其实相当危险 , 大多数浪费的广告费可能正在这里:触达了就算大功告成 , 根本不看实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 从而造成营销的肤浅和失败 。
同理 , 其他家庭成员 , 比如CPA、CPC和CPS , 也属于媒介购买和核验标尺 , 无论单独看 , 还是组合成CP , 它们都无法成为市场营销的关键指标 。
2.ROI
CP家族说话不算数 , 那ROI衡量是否合理呢?事实上 , 这个指标可用于衡量有效果闭环的推广形式 。
但局限性非常高:
容易按投入成本分开独立计算 , 但难以考核营销活动之间的化学反应和最终效果 。
投入成本容易衡量 , 但产出难以明确考核 , 即无法判断最终达成GMV(或其他生意结果)的明确来源 。 比如 , 用ROI衡量主播带货直播 , 成本是给主播保底金+收入分成 , 顶多加上价格让利 。 但提前透支直播前后的销量如何计算?
容易造成短视和狭隘视角:一般来说 , 越接近收口渠道 , ROI表现会越高:比如百度品牌专区 , 一群非常有兴趣的人 , 搜索产品关键词之后 , 点击广告到最后转化 , 效率当然非常之高;或者店铺内的电商直播 , 离下单只差临门一脚 , ROI也很高;然而 , 只投放收口渠道 , 无法创造出营销势能 。 就像捕鱼或者摘果子 , 只逮眼前的鱼或者只摘最低的果子 , 量又有多少?
3.互动、推荐或者被引用
这个指标通常用于创意、事件或PR 。
曾几何时 , 我也认为相对于考核曝光量 , 这个指标更加真实有力:只有创意足够好或者稿件质量足够高 , 才能吸引主动的互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