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0支出300万,上海创业者总结了十条生存指南( 四 )


月收入0支出300万,上海创业者总结了十条生存指南
文章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胡超是连锁健身房OG健身的创始人 , 在上海有3家店 , 从3月上旬起就陆续停工闭店了 。 创业4年 , 胡超经历过不少风波 , 都挺了过来 。 去年6月 , OG健身单店业绩高达100多万元 , 这让胡超看到了将品牌做大的可能性 ,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 , 对线下实体行业如同一记重拳 , 健身房复工遥遥无期 。
正常来说 , 健身房行业全年营收只会算10个半月 , 因为每年的1月、2月是淡季 , 淡季结束后的3月至6月 , 可以说是一年中业绩最好的时候 , 但3月碰上疫情后 , 上海所有健身房都停滞至今 。 “损失如果从1月开始算 , 那我们今年上半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 。 ”胡超说 , “房租和员工的底薪 , 还要照发 。 ”
尽管现状艰难 , 但胡超也不打算“躺平”——“全域静态管理”第一天 , 胡超就和全体员工开了一场临时会议 , 要求大家在“全域静态管理”的一周内参加线上培训 , 包括如何给会员制定饮食、如何帮助会员制定训练目标等 。 内部培训后 , 胡超又组织教练开展健身直播 , 线上带领会员健身 , 并且不收费 。 在胡超看来 , 停工期间让团队忙碌起来 , 不至于消极等待 , 而且会增加会员的黏性和信任度 , 帮助公司在复工后更快地投入业务 。
4月上海“全域静态管理”后 , 连锁品牌陈香贵在上海的170多家门店全部停工 , 但陈香贵内部依然坚持员工技能培训 , 工作日每天早上10点、下午2点都会开展培训会 。 在陈香贵CEO姜军看来 , 企业遇到困难时 , 更需要鼓舞员工士气 , 安抚员工情绪 。
上海“全域静态管理”期间 , 生活物资一度很紧缺 , 不少企业都紧急高价调配粮油米面、蔬菜等物资送给员工 , 以保证员工的生活需求 。 由于上海运力紧张 , 本就面临现金流中断风险的企业只能自掏腰包去包“天价专车”给员工配送物资 , 但创业者们一概认为 , “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 必要的员工关怀一定得做 。 因为一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 一定是愿意共渡难关的伙伴们 。 ”
不浪费每一次危机 , 学会在危机中挖掘机会
丘吉尔曾说:“永远不要浪费每一次好的危机 。 ”每一次危机 , 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机会 , 疫情亦是如此 , 许多上海企业都在疫情中挖掘到了新的机会 , 也开拓了其他收入渠道 。
原本主打节目制作的《辣妈学院》 , 在封控后用15天的时间签约了5个短视频的账号 , 迅速做了转型 。 李欢计划未来把一些赞助客户的投放 , 转型到短视频矩阵上 , 即便线下无法录制 , 也能够保证客户的权益和一定的收入 。
陈香贵等餐饮企业 , 在4月1日“全域静态管理”停工以后 , 就地做起了团购业务 。 “因为临时封控 , 很多人都没来得及准备物资 。 我们在上海有200多万会员 , 还有200多个分散在各个小区里的员工宿舍 , 针对会员和员工小区居民的需求 , 我们调动自己在供应链端的能力 , 开始采购一些蔬菜、卤味还有预制菜 , 做社区团购 。 ”姜军说 。 团购为陈香贵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 也意外锻炼了团队“打硬仗”的能力 。
疫情期间 , 人才择业受阻 , 办公室出租也面临挑战 , 因此市面上的人才和房租成本相对平时较低 , 许多有需求的企业也趁此机会囤积 。
小水滴联合创始人聂大卫告诉《中国企业家》 , “疫情期间 , 我们反而在积极面试招聘 , 除了行业快速发展需要扩张团队以外 , 现在人才的供给反倒增多、用人的选择余地比平时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