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也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末,兴于清初,盛于清代,直至现今 。明末清初大评话家柳敬亭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扬州评话已成熟 。他所说的《隋唐》《水浒》《三国》等书词,成为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 。扬州评话也是全国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 。《话本小说概论》一书有一段评述:“继承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的中心在扬州,其后全国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仍是主要的中心 。”这段话如实地说明了扬州评话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
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 。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风趣 。艺人在创造与丰富书词时,还着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刻画一些市井小人物的形象,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说者多为一人,说中夹评,只说不唱,以扇子、手帕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强气氛 。表演时注意运用口技,绘声绘色,制造气氛,一人多用,以手 。眼 。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
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可分三类《东汉》牺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属于讲史类;《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属于公案侠义类;《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属于神话灵怪类 。
在扬州评话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家、如柳敬亭、蓝玉春 。康国华、王少堂 。康重华,王丽堂等人 。柳敬亭(1587-1670年)泰州人,他经历了明末清兵人侵、国破家亡的惨痛历史,胸怀满腔悲愤,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艺术家 。他说书技艺高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黄宗羲所著《柳敬亭传》说他“既在军中久,豪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退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见五方土音、乡俗风尚、习见习闻”,所以表演时“使人闻之,如刀剑铁骑 。飒然浮空;如或风号雨泣,鸟悲兽骇”,极为生动 。继柳敬亭之后,清代又出过被人称为“绝技者”“八骏马”等著名艺人蓝玉春 。咸丰同治年间扬州评话艺人,以口锋削利,快而不乱,讲究“推功”著称,擅长刀马术,后半部《三国》尤佳,又称“蓝派三国” 。康国华(1840-1903年),扬州人,他将“方口”改为“圆口”,并增大动作幅度,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时有“活诸葛”之称,为“八骏马”之首,又以说《三国》最佳,世称“康派三国” 。
【扬州评话】王少堂(888-1968年),扬州人,功力深厚,说表细腻,为当代著名评话艺术家 。早在20年代,王少堂就已跨人扬州评话四大名家之列,30年代前期,他在上海七家电台演说《水浒》,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他还与梅兰芳、胡蝶等明星在同一电台播出,赢得了“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盛誉 。王少堂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擅长说《水浒》中“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十回,所记录、整理的扬州评话《武松》,共83万字,已经出版 。王少堂对于说表艺术有独到之处 。有人评论他的说书特点是:说表细腻坚实,用字准确,抑扬顿错,节奏鲜明,字字落实有力,说表时语调铿锵,仿佛在朗诵,细致中见刚火,对白时有如人物对面谈心,亲切而又自然 。他还重视演功,每一招式都严格控制,不火不温而且准确有力,叫人“看得见”,形象逼真,特别是短打术,全仗嘴说手演,一拳_腿、家数、招子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具有完整的规格程式 。康重华(1915-)康国华之孙,继承“康派三国”的传统,表演飘逸潇洒 。擅说《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 。王丽堂(1940-),王少堂之孙女,9岁随祖父学艺,10岁登台 。她继承了《水浒》武、宋 。石、卢四十回,是扬州评话“王派”艺术的主要传人,艺术上继承其祖父“甜、粘、锋 。辣”的特色,并以口齿清晰 。语言洗炼见称,有“秀口”“二盆豁桶倾一串珠”之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