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这是我国至今仍有讲唱活动的少数地区之一 。
【根植于民间的河西宝卷】 一条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之路,文明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佛教就是沿着这条昌明通达之路东渐的 。
宝卷是佛教东来中华之后,与本土的儒学、道教交汇融合、相互渗透、彼此杂糅的产物 。宝卷在全国多地流传,影响甚广,大致有北方和江南两条传承线路,北方以中原地区的冀豫晋及甘肃河西地区为集中,南方在苏浙一带群众基础很深厚 。而宝卷现在美国、日本等国也颇多研究者,其版本流失在海外的有数百种之多 。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明珠,是佛学东渡的驿道 。河西(酒泉、张掖、武威)宝卷便是释家文化在普及、弘扬过程中,选择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儒道文化结合、共生、互补的典范 。
宝卷据考与唐代变文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变文就是这一时期盛行于寺庙的宗教文学和宗教文化的一种 。变文发现于敦煌莫高窟,为唐、五代至宋初的抄本 。变文来自印度,是佛经故事的通俗讲唱,是佛经佛法的普及手段 。寺院讲唱变文时常配以各种佛乐和佛经故事挂图,僧侣焚香更衣,边讲边唱,以韵抒情、以散叙事,韵散相间、通俗畅晓,深得信众喜爱 。由是这种讲唱形式便为民间艺人所传承,从寺院向市井流播 。变文的内容也由单纯的佛经故事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道传奇、戏剧情节、世俗生活拓展,几乎涉及到世情民风、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研究认为,敦煌变文的说唱体式,是后世小说、说唱文学、戏剧、曲艺的源头 。
宋时的诸宫调、金元时的说唱艺术、杂曲、戏剧无不受到变文的影响 。而明清时代盛行与民间的讲唱艺术——宝卷更是变文的直接承继与发展 。
宝卷又叫宝传 。形成于宋元时期,现已发现最早的卷本属元代至正年间的《绣红罗宝卷》 。明代到清代是其鼎盛时期,描写市井和家庭生活的经典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中就多处有吴月娘请薛姑子、王姑子到家中宣卷的细节 。宝卷的内容多以劝人向善、教化引导、正心修身、因果报应为主,佛家的轮回、儒家的孝道、道家的善缘、民间的扶危济困等占了很重要的篇目和分量 。
宝卷大部分都是民间一人或集体创作、民间口头流传、民间大众加工、民间传抄传唱保存 。宝卷的传承分抄卷和念卷两部分 。抄卷就是对卷本的传抄流播 。同一个宝卷文本,经过不同的传抄,往往会衍生出语言风格、情节结构不尽相同的多种版本 。河西宝卷的卷本有抄本(毛笔、钢笔抄写)、刊本、油印本等 。通过各种抄本,正好印证了其长久的生命力,也显现出其面世、存世的不同年代和同一卷本的多个流传渠道和版本演变过程 。
念卷,又叫唱卷、讲卷、宣卷 。是念卷人向听众宣讲宝卷内容的活动,与贤孝、鼓子词、说书等民间艺术有着异曲同工的形式 。念卷活动多在城镇、集市、街区、寺庙道观、宗教法会等公共场所举行,有些念卷活动还由相关单位或社团主办,更多的念卷活动则是在百姓家中自发进行,家庭院落、房舍室内,甚至炕头都是宣卷的地方 。河西宝卷的念卷人多为居士、阴阳先生、民间艺人或识文断字的爱好者,鲜有僧道和妇女参与念卷 。事实上,在河西地区,听卷人包括一些上年纪的妇女大多都会念、会唱 。宝卷的结构叫“品”“分”“回”,类似古典小说的章、目、回 。吟唱多在品、分、回等故事情节的衔接部分,以七言八句最多,也有其他句式 。
宝卷作为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社会功用和艺术价值极高 。河西(酒泉、张掖、武威)宝卷在清朝到民国红火于当地农村,就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河西宝卷已呈严重濒危态势 。存世的宝卷卷本渐趋消亡,尤其是“文革”的破坏,使散落民间的珍贵刻本、古老抄本损毁不再,偶有收藏者,也不肯轻易示人,收集难度非常大 。而宝卷的念卷传承更是典型的活态传承,老一辈念卷人大都年事已高,传承乏力,有的已经谢世,人亡技绝 。加之今天的年轻人尽管都有文化,但对念卷活动没有兴趣,不愿习学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听卷人的减少和萎缩,让宝卷文化的传承普及失去了存活的环境和传播的市场 。
酒泉宝卷、张掖宝卷、武威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此外,岷县宝卷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岷县也已启动相关保护措施 。
河西宝卷有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主题多谴责忤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 。
河西宝卷的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 。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 。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 。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凉州民歌调,如《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 。
据调查,现存凉州宝卷脚本约有30卷,大多为木刻板和手抄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油印本 。酒泉宝卷已搜集到的词牌曲调和唱腔有七十多种,宝卷数量达七十多种(含存目)一百四十余本 。
凉州宝卷是在敦煌俗文学的深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研究河西宝卷可对敦煌学研究有所助益 。宝卷中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一定的作用 。
当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 。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
- 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
- 敦煌直系亲属间的称呼
- 咸阳旬邑民间的成丁礼——“赎身”
- 济南明湖春节庙会
- 山西屯留民间的圆锁风俗
- 民间的狐仙信仰与崇拜
- 马氏布偶:东北民间的古老技艺
- 河南民间的面条习俗
- 豫西民间的育婴习俗
- 西安民间生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