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民俗文化


福建龙岩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客家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 。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
迎春
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 。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 。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客家妇女的凉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有的还绣着花(多绣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五寸来长的褶叠均匀五彩斑斓的布,远远望去象一朵朵飘逸的艳丽鲜花 。未婚的姑娘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五颜六色的彩带 。彩带便成为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 。凉帽除有遮挡阳光,防雨水、防尘、防沙外,亦是客家妇女的独特的头饰 。
连城“走古事”
连城县境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娱乐活动 。走古事,以戏曲装扮的儿童立于轿台之上,由22名青壮年抬着,于正月十四上午十点许,在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开始竞赛,直走到领先的“天宫”棚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时,鸣铳进入寸中,第一次“走古”结束 。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队到村中的溪流里 。鼓乐队相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径走,他们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来,勇往直前,激烈兢争,直至抵达终点方允遏止,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兢争中健身,是春节期间独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
龙岩采茶灯舞
【福建龙岩民俗文化】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 。采茶灯舞以“采茶”和“扑蝶”为基调,配上轻松流畅的民间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是福建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此曲收入文库 。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姑田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
闽西汉剧
具有独特风格,广泛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和龙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分生、旦、丑、净四门行当;乐器方面有头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还有二胡、笛子、唢呐、大小锣,铜锣、碗锣、堂鼓、大小钱板、夹板等 。经收集记录有本子的传统剧目达200多个 。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6.59厘米,头约8.32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和四肢能活动 。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 。音乐唱腔分“高腔”和“乱弹”两种 。“高腔”的基本曲调为“九调十三腔”,以清为主,用客家话演唱;“乱弹”则吸收闽西汉剧的西皮、二黄唱腔,用官话演唱,木偶戏剧目有几百个 。50年代,闽西木偶戏代表队曾赴上海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