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巴马,除了绝好的空气、阳光、水和地磁,还有敬老、爱老的传统 。巴马人以谦卑而诚恳的心,向造化祈福延寿,这个的习俗流传至今,成为巴马长寿文化里最精妙的构成,这或许与巴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样有传扬的意义,这个习俗叫做“补粮添寿” 。
所谓“补粮”,就是“补充食粮”的意思 。
民间自古历来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纪:
凡家中有上了50岁年纪的人,都要经常请师公为他(她)察看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和地支为载体,将每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以天干地支各一字组成的四组八个汉字记录下来,作为生、老、病、死随时查看的重要依据 。
看其是否有“缺粮”(缺粮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的迹象,若有,儿孙们就要在其“粮绝”之前举行一次“补粮”(俗称“送生粮”)活动,以期获得延续寿命的效果 。
“补粮”要选择吉日举行,请道公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按五行生克的原理来确定“补粮”的日期 。
“补粮”之时,孝主在房屋的中堂设置一张祭桌,摆上三碗大米当做香炉,分别插上奉请诸神牌位及受“补粮”老人的奏文,祭桌的四个脚上绑四根去枝留顶的青竹竿,每根竹竿分别挂上谷穗和布匹 。
祭桌旁边备有一箩筐大米,孝主所杀的牲头煮熟后全部端上祭桌供奉,道公宣布仪式开始后,孝主面对祭桌下跪,道公一边敲击小锣,一边念诵祷词 。在道公念诵祷词过程中,孝主分三次给祖先神位献酒献茶,当第三次献酒献茶结束后,受“补粮”的老人进入卧室坐在床沿上,双手拿一个红布袋 。
孝主手执黑色布匹,把一头放在祭桌旁的装有大米的箩筐内,再把另一头放在老人的怀里 。
当道公宣布给老人“补粮”时,到场参加仪式的孝男孝女,排好队按次序一次一人到祭桌旁下跪,双手接过道公从箩筐里盛上的一碗米后,再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钱币(多少不限),放在米碗里,顺着这块黑布走到老人面前,恭恭敬敬地把米和钱装进老人手拿的红布袋,并说一些祝老人健康长寿的彩话,然后退出卧室 。
所有到场的人一一给老人补完粮后,道公切上几块已煮熟了的肉和一碗饭送到老人床前,做上一段法事后,由孝主给老人喂食,然后道公将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红布带系在老人的腰上,再把祭桌的四根青竹竿放到老人的床头或蚊帐上,封灯,燃放鞭炮,仪式结束 。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上了年纪,生理官能衰减,免疫力差,头痛脑热是经常的事 。但老人却有老人们的看法,认为上天安排给他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了,人生之路快走到尽头了 。
为了安抚老人,子女们就要张罗为老人“补粮”,用这种方式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祈望老人延年益寿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每几年就安排给老人补一次粮 。
给老人“补粮”,不仅是晚辈从物质上关心长辈,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实质上起到了精神疗法的作用 。
【广西巴马为老人补粮添寿习俗】 心理上的健康可战胜生理上的不足,有句俗语说“有命不怕病”,这些受“补粮”过的老人,认为生命已得到延续,无忧无虑,愉快地生活,过好每一天 。
- 刚染完头发可以洗吗 染完头发为什么不能马上洗
- 颐和园东宫门牌楼为何被称为“涵虚”
- 镇国之宝 石鼓
- 头发分叉剪了能长得更快吗 为什么头发会分叉
-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 古建筑屋脊上为什么要放这些小怪兽
- “烂醉如泥”中的“泥”指什么?
- 江西乐安流坑村的文化民俗
- 京东健康布局真实世界研究,互联网医疗能为科研做什么?
- 土家族吊脚楼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