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谁带贝壳冲锋

今天——贝壳上市一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贝壳发布财报,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
2021年上半年贝壳总交易额(GTV)达2.29万亿元,同比增长达72.3%。截至6月30日,贝壳存量房业务GTV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70.1%,新房业务GTV达8417亿元,同比增长70.7%,贝壳新兴及其他业务营收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68.9%。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的调控措施,限贷、限价、限购、贷款审批周期加长和贷款利率提高等举措频频出台,一时间,楼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似乎在加强,风雨欲来。
数据是真实世界最好的映射。面对大市起伏的波动,贝壳的韧性超出外界预期。而靠近观察贝壳,会发现这拨人在公司长达20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与“低谷”“高峰”和起起伏伏相伴,早已处变不惊。没有人能逆周期,但永远有人可以穿越周期,与周期共舞。
对贝壳而言,在泥泞中行军,非新鲜事。在链家到贝壳的发展中,经历过经纪人几乎走光的困难,但从来没有担心过没有同路人。相反,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有人“恰好”出现。
链家|谁带贝壳冲锋
文章插图
贝壳找房
012008年之后,贝壳的前身链家已经成为房产经纪行业内当之无愧的优秀企业。这时候的链家,要解决的已经不是活下来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持续性价值创造,并进一步思考——经纪公司如何将现代管理制度和文化进一步注入自身,成为一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企业。
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思,促成了链家在2008年开始引进IBM这个外脑,核心要回答三个问题:房产经纪行业能不能线上化?这个行业是local的生意,还是可以全国化的?公司和经纪人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还是服务关系?
链家体系需要进行一次重构,要回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看清未来。问题的本质就是要解答:这个行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到底是什么?生产关系还能怎么调整?有什么新的模式?链家为什么能够存在?
链家之后与IBM正式进行战略合作,大约花掉了当时一整年的利润。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合作项目的价值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这或许是链家发展史上花得最值的一笔钱之一。
在管理上,链家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流程管理机制、第一代的SE管理系统(经纪人操作系统),为后来的经纪人合作在全公司铺开奠定了基础,依靠制度体系减少内耗,推动整个b端(经纪人)的协作,提高交易效率。
链家同时也想明白了一个答案:链家可以做线上。两年之后,链家在线发布,成为链家网、贝壳的前身。
从这次合作开始,链家也开始了历史上长达数年的人才迭代。
当时,彭永东(现为贝壳董事长兼CEO)是IBM项目团队核心人员之一,他擅长抽象思维、穿透现象找到本质、总结核心逻辑。合作过程中,链家团队的精神气质深深打动了彭永东,他于2010年加入链家,主导线上业务。
彭永东英文名为Stanley,花名“S”,后来成为贝壳的联合创始人。
新鲜血液开始涌入,链家组织内部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状态,公司领导团队既包括来自于跨行业、拥有大企业经验的跨领域人才,也包含来自链家或经纪行业内部培养,成长于业务一线、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
与此同时,链家也开始进行一线服务者的迭代。在交易效率之外,链家也高度重视服务体验的提升。
2010年左右开始的全面人才迭代和管理体系更新,使得链家成为房产经纪行业内人才梯队储备极厚的公司:大批极懂互联网的人、极懂业务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此后多年完成了视角、经验、能力的缝合与互补,最终蜕变为既具备产业体感、洞察,又具备科技解放生产力方法论的产业互联网人才。在2018年以后,践行“Agent+Engineer”理念的贝壳也成为了产业互联网的现象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