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花了15年 腾讯磨出一把利刃!

8月17日,腾讯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其中,总营收1340亿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422亿元,占总营收的31.5% 。
财报指出,To B业务成为腾讯收入的重要支柱,连续五季收入占比超30%;因收入结构得以优化,降低成本,企业服务毛利率环比提升 。
2021年第四季度,腾讯把To B业务目标定在了“健康可持续”上 。
这一目标提出至今,已过去大半年时间,期间,腾讯的To B做了这样几件事:
一是提高产品自研竞争力,“聚焦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优先专注自研产品同时减少亏损项目 。”
本次财报也指出,PaaS方面,TDSQL数据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占2022年第二季企业服务营收超过5%——这是腾讯首次在财报中,披露数据库产品的收入增幅 。
二是鼓励产品被集成,而非一味死磕总集成和转包的做法 。
重营收规模、重发展增速的阶段将逐渐过去,聚焦在高毛利、标准化的产品上,调整收入结构,会是云厂商的必经之路 。
三是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于今年7月,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持续深耕政务、工业、能源、文旅、农业、地产、体育、运营商等领域 。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总裁,全面负责行业团队管理和区域业务拓展 。
不久前,腾讯还宣布自研业务全面上云,上云规模突破5000万核,累计节省成本超30亿,这也为腾讯在面对B端客户时,增添了更多底气 。
其实从财报整体而言,这张成绩单难言理想 。“净利腰斩”这样的字眼,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腾讯的处境,算不上是顺风顺水 。
再看中国云市场,也仍处在动荡变化之中,局内人无一不被内卷和焦虑裹挟 。
但越是逆境之中,越是筋疲力竭,就越该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
一把磨了十五年的利刃
“自研产品”,是腾讯To B选中的刀刃之一 。本次财报中,以数据库为首的自研产品,所给出的成绩,证明了这把刀刃日渐锋利,可供腾讯在To B的丛林中披荆斩棘 。
此前我们在《云·五问》曾分析过,为何国内云厂商一直不如国外同行赚钱:
通常来说,云厂商的成本结构通常包含基础硬件和软件研发两部分 。与之对应,云厂商提高利润率的方法主要有:通过扩大用户服务数,做大基础设施规模,靠规模效应摊薄硬件成本;控制定制化项目和集成项目的规模;多做毛利率高的标准化产品 。
但要想做好数据库等高毛利的产品,谈何容易 。有业内人士指出,数据库是基础软件的三架马车之一,关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可这一领域属性重、壁垒高,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资金、精力,厂商必须戒骄戒躁,沉下心来长期投入 。
利刃磨成,非一日之功 。“长期投入”应该有多长,没有标准答案,而腾讯云数据库已经度过了十四年 。
故事可以追溯至2007年,当时腾讯内部开始需要做增值业务、计费业务等泛金融场景的支撑,迫切需要符合数据强一致、稳定可靠、系统高可用性等特性的数据库 。
2009年,腾讯进入开放时代,诞生了开心农场等代表性产品,但全面开放策略同时也带给腾讯巨大的技术挑战 。当时互联网行业也逐步进入全民社交的高速发展时代,每秒亿级并发的场景比比皆是 。
腾讯云CTO王慧星回忆,当时的全面开放策略之下,腾讯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接触逐渐增多,一些游戏厂商将自家游戏业务接入到QZone、QQ秀等大流量平台时,经常会被上面的用户流量一下子冲垮 。
“在面对海量互联网用户高并发,面对一些对延时很敏感的业务形态时,大家意识到,腾讯是可以在这个地方去做不少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