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形式可“虚” 落地要“实”


       虚拟教研室突破了时空限制、打破了校园围墙 , 为开展高质量教研交流、高效率资源协同、高水平教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截至目前 , 已有4万余名成员加入其中 。
657个 , 这是截至2022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两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的总数 , 而更多的虚拟教研室还在陆续涌现 。 8月28日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粤港澳多学科融合虚拟教研室成立 。
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数量可观 , 区域性的虚拟教研室也不遑多让 。 那么 , 建设得热火朝天的虚拟教研室究竟是什么?目前建设进展如何?虚拟教研室如何化虚为实 , 落地生根?
建设虚拟教研室有3个绕不开的问题
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官网(以下简称虚拟教研室官网)显示 , 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 是对传统教研室的发展创新 , 具有人员组成灵活化、组织载体信息化、教研内容多样化、教研方式互动化的特点 。
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 , 有几个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范海林在今年3月的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培训会上 , 曾对上述问题作了回应 。 范海林表示 , 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 , 主要想在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3个方面实现突破 。
【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形式可“虚” 落地要“实”】而在建什么这个问题上 , 他介绍道:前期 , 我们开发了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 , 近期也为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试点开通了独立的教研空间 , 提供了实时交流、协同编辑等基础功能 , 可以说‘毛坯房’已经建好了 , 现在需要各教研室‘入住’进行‘精装修’ , 丰富资源、开展活动 。 虚拟教研室在具体的建设上 , 包含探索教研新形态、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等多项任务 。
面对虚拟教研室这个新事物 , 怎么建是个大问题 。
对此 , 范海林在培训会上说 , 建设虚拟教研室首先需要分类探索 。 虚拟教研室在建设内容上 , 可以分为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在建设范围上 , 可以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三类;在学科上则覆盖了理工农医文等主要学科领域 。
其次 , 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需要分步推进——2022年先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 , 基于试点的应用反馈 , 逐步完善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 。 条件成熟后计划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 适时推出一批示范性虚拟教研室 , 通过3—5年的努力 , 能够实现虚拟教研室的网络化、体系化建设 。
最后 , 虚拟教研室建设涉及教师、学校、专家组、技术支持部门、参与单位等多元主体 , 因此 , 需要加强协同 。 范海林强调 , 教师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主体 , 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 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活动 。 而学校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管理单位 , 要切实担负起质量监测和安全防控等工作 , 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支持条件 。 专家组则要加强研究 , 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指导和咨询 。 信息平台建设单位要不断优化技术支持 , 让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成为老师们的线上教研之家 , 逐步实现能用、好用、管用的目标 。
为高质量、高水平教研发展提供支撑
如果说 , 传统教研室有教学和管理实体、有线下的教研组织和活动 , 那么 , 虚拟教研室则在保留教研功能的基础上完成去实体化 , 依托信息技术往云上去 。
虚拟教研室官网显示 , 虚拟教研室突破了时空限制、打破了校园围墙 , 为开展高质量教研交流、高效率资源协同、高水平教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截至目前 , 已有4万余名成员加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