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董扬、冯擎峰、吴迎秋——电动化与智能化是路特斯的新机遇( 三 )


主持人:冯总,跑车是讲究文化和基因的,这种基因需要时间的积淀。在你看来,如何把路特斯的这种跑车文化带到中国?
冯擎峰:汽车文化不仅仅是汽车某一部分的文化,它应该是融入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英国人有一种天然的爱车情感,但是英国人的爱车并不是说一定要去买一个车,有时候他们会自己去攒一个车。比如说喜欢某一个经典车,他可能会花上五年甚至十年时间去把这个车弄回来,在自己家里的工作坊翻新、再制造。

像英国著名的古德伍德赛车节,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完全竞赛的活动,更像一个Party,所有民众参与的大Party。在这个赛车节上,除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汽车文化活动可以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打造在中国也需要慢慢培育,路特斯未来也要把这种英国深厚的汽车文化带入中国。
主持人:除了历史和文化,人们提到跑车时总会将路特斯与法拉利、保时捷并称为全球三大跑车,为什么大家会把这三个跑车品牌放到一起评论?
冯擎峰:人们愿意将路特斯与其他两个高端跑车品牌相提并论对核心原因是,路特斯历史上的F1成绩和技术亮点曾经是超越保时捷和法拉利的,遗憾的是,在过去20年的发展过程中,路特斯落后了。

路特斯这个品牌的强大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赛场上,这个品牌在不同阶段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进步和发展。路特斯在调校、空气动力学、轻量化这三个领域是非常强大的,同时也在其他方面进行过很多的创新。比如尾翼、低风阻空气动力学、全铝车身等等,这些基础技术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

我想强调的是,路特斯对于技术的追求永不停止。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路特斯都会把技术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并持续用技术巩固路特斯的品牌价值。

董扬:我要补充一点,路特斯之所以被称为跑车三强,另外一个原因是路特斯工程。工程的英文名是Engineering。聚焦到汽车工程,核心应该是结构、匹配参数这些方面。

汽车产业130年历史,最开始的诉求是能用。无论奔驰还是雪铁龙,他们的目标只是把一个车变成能用的状态。在这个阶段里,汽车只要动起来,任务就算完成了;之后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是好用,消费者要求操控感、稳定性、平顺性;第三个阶段叫便宜,要寿命场、设计好、要省油;现在汽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是好玩,消费者要求汽车颜色要漂亮、造型要好看等等。

汽车发展到现在,工程技术始终是汽车设计、制造的基础。没有路特斯工程过去的努力,世界汽车会走向何方?这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回过头来讲,为什么大家能够聚焦关注产品设计和智能化交互,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像路特斯这样的汽车品牌把汽车工程完善到了更高的程度。30年前,司机开车必须要会简单的修车,因为车在路上随时有可能坏。现在的汽车几十万公里无大修都是常态了。归根到底,汽车是一个大件耐用消费品,是一个复杂的基建+电池+很多技术的产品,所以工程是造好一辆汽车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路特斯工程对于全球汽车产业,对于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发展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迎秋:现在的质量已经变成一种基础了。大家已经不会将质量作为评价一辆汽车的标准,质量已经成为汽车的基础,然后才会有美、功能的探讨。

董扬:所以我认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弯道超车,也不是换道超车,而是加道超车。原来是三项全能比赛,现在是五项全能,将来或许是十项全能。原来这些质量水准还在的同时,增加了智能化的部分。所以工程仍然是一个汽车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基础。这是大家一直将路特斯作为跑车行业代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