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初创企业百家争鸣,谁能率先打开激光雷达赛道的千亿产业之门?( 六 )


整车厂、自动驾驶企业的需求各有不同,一般会根据综合上成本和可靠性的这些考虑,对指标进行部分的削减和优和优化,最终目的是兼顾性能与安全性,洛微科技CTO Andy提到,“最终激光雷达企业还是要和用户共同去探索出最适合车的方案来。”
(3)加速产品落地,未来固态激光雷达月产能将达百万量级
尽管纯固态方案尚未有初创企业实现量产上车,但各家都在加快脚步。
目前飞芯电子的产品矩阵,包括六个系列的芯片:远距离车载固态激光雷达芯片、面阵相干探测器阵列芯片,消费级ITOF 3D图像传感器、消费级DTOF深度图像传感器、激光驱动和电源管理芯片、以及激光芯片。
飞芯电子CEO雷述宇透露,飞芯电子正通过 Tier2、Tier1 跟相关车企进行接触,固态激光雷达芯片产品也在被试用,“预估到 2023 年,车载固态激光雷达可达到百万量级月产能。以每辆车需要4-6个激光雷达的需求计算,每个月百万量级对应十六万辆车。”
洛微团队将硅光相控阵扫描芯片(OPA)、连续波调频相干探测芯片(FMCW)和晶圆级微纳光学,光系统级封装等技术应用到LiDAR领域,自研纯固态成像级LiDAR,开发针对长距前视以及短距补盲两个方向的产品。
洛微的短距和长距产品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方案,短距聚焦低成本,采用了Flash扫描的混合性方案,长距侧重性能,选择OPA方案。洛微科技CTO Andy提到,“我们选择的方案是在满足性能的情况下,将成本控制到最好。”
目前洛微已经拿到了商用车意向订单,预计2022年开始短距产品量产,2024年开始长距离雷达产品的量产。
陈安则透露,预计2025年能将现在午餐盒大小的激光雷达做成几块芯片。现阶段其计划实现FMCW激光雷达产品的小批量量产,并在年底前销售几十台FMCW激光雷达样机,目前已与Waymo、Bluespace、Nuro、Weride Pony对接,希望能与无人驾驶领域TOP10企业达成合作,快速打开市场。
陈安判断,“视觉芯片跟激光雷达芯片的数量基本可按一定的比例来类比,2013年MOBILEYE的EyeQ3芯片化时,第一年的出货量约为130万,激光雷达芯片化后市场的量预计也是百万级起步。”
初创企业如何扩大优势、打赢持久战?激光雷达是个千亿级的产业机会,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很多,陈安认为,未来初创企业的竞争也会体现在对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竞争上。
红点创投投资人张浩提到,从混合固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中,激光雷达会从分离器件装配的模式变成芯片制造,这对应的产业链区别非常大。
对于混合固态方案而言,国内的产业链足够成熟,华为、大疆、速腾聚创等企业在供应链上有资金、资源等优势,因此其产品性价比相对更突出,量产上车速度也更快。
华为2020年已建立了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Pilot产线,计划按年产10万套/线推进。大疆目前则拥有全自动化激光雷达组装线,每条产线年产能达 20 万颗。
2021年4月,搭载三颗激光雷达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电动汽车也已正式亮相,不过也有消息称,阿尔法S的激光雷达来自其他厂商,华为的激光雷达可能尚未达到预期。
大疆内部孵化的激光雷达公司Livox,于2021年4月发布了首款车规级激光雷达HAP,该款激光雷达已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已搭载在小鹏P5上。
激光|初创企业百家争鸣,谁能率先打开激光雷达赛道的千亿产业之门?
文章插图
“华为历史上几乎就没有失败,混合固态它肯定可以做出来,但硅光这个领域不太一样,需要的技术非常细致,核心团队的技术实力能一决成败。”有投资人表示。
轻舟资本创始合伙人周彬提及,在传统的机械或者混合固态解决方案里头,国内产业链与国外并无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