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剧变年代VC从业者的绿皮书( 二 )


写给剧变年代VC从业者的绿皮书
文章图片
不需要做数学统计 , 就能得到一个结论:大部分危机都是系统性的危机 , 也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 非常少数的危机属于大家的视野盲区 。 这里的启示是:如果系统性危机都总是能被解决 , 作为偶然事件的黑天鹅型危机 , 大家就更不应该多虑 , 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非常善于纠偏 。
回到风险投资行业本身 , 我们同样在经历一个周期:上一个行业范式的尾部 , 下一个行业范式的起点 。
VC行业的几次投资范式转移
对于大部分VC从业者 , 当然也包括我 , 我们从未完整经历过一个投资周期:我是在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大浪潮里加入投资行业的 , 如果套用Gartner曲线 , 我们这一代GP大部分是在EarlyGrowth阶段加入的行业 , 一路经历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 也体会过辉煌的顶点 。 但是 ,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上一个周期发生过什么 , 那个时候的顶峰和低谷是什么样的 。
这里不免就要研究一些历史 , 我们先从风险投资的起源谈起 。
写给剧变年代VC从业者的绿皮书
文章图片
风险投资发源于美国 , 最早的现代风险投资公司ARD创立于1946年 , 当时的法规还不支持从机构投资者募资 , 而且也不能发多支基金做存续 , 这导致ARD只能选择上市一条路 , 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
但是ARD自身却成了行业的人才摇篮 , 从ARD出走的Elfers在东岸创立了大名鼎鼎的GreylockCapital;另外一拨人出走到西岸 , 先后创立了KPCB、SequoiaCapital、MayfieldFund、SutterHillVentures、IVA等一系列知名机构 。
除了在数量上的开枝散叶 , VC行业也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范式转移 。 最初 , 西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很多大佬 , 都起步于对微处理器如何建立和革新一个行业的了解 。 从对Sequoia和KPCB早期大部分成功案例的分析来看 , 这一时期VC的核心投资领域都集中在硬科技行业(主要是半导体和生物技术) , 单支基金的体量也都较小 , 每家机构的人员数量也都非常少 , 属于师傅带徒弟的作坊管理阶段 。
随着这些机构投资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 , VC行业在21世纪初发生了的剧烈的变化 。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 , 大量资本涌入风投行业 , 行业得以进一步机构化发展 , 许多投资机构开始迅速扩张 。 随着资本的增加 , 机构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 内部职位数量急剧增加 , 投资领域更多的偏向互联网及商业模式类的行业 。 这些大型基金在互联网泡沫中恢复过来后 , 许多基金开始将注意力转回了硬科学领域 , 并开始投资当时的两大技术趋势:纳米技术和清洁能源行业 。 VC行业开始了第一次领域的回归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大部分基金的存续期是10年左右 , 因此在互联网泡沫前后建立的大部分基金 , 在随后的10年(2001-2010)间的业绩是表现最差的一个阶段 , 通过对比同期不同资产类别的回报率来看 , 风险投资不仅是风险最高的资产类别 , 这10年间还是回报最差的资产类别 。
幸运的是 , 一部分基金发现了新大陆:新崛起的社交网络(包括电商)和移动互联网 , 这个行业非常契合VC的投资模式 。 因此 ,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 流入VC行业的大量资本开始迅速迁移到社交网络(电商)的投资上来 。 没有进行这种迁移的机构 , 在2001-2010之间的这段史上最困难的创业投资环境中 , 大约有2/3最终破产倒闭了 。 2011年后的VC行业 , 已经跟之前的行业截然不同 。
2011年后存活下来的基金 , 开始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大展拳脚 , 并且由于这2个行业都有极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优势 , 幸存者开始再一次的头部化和机构化 。 UnionSquareVenture的FredWilson早在2015年就发文感慨 , 互联网投资的红海化竞争 , 导致机构已经很难在类似Uber这样的公司上赚到钱了 。 先知先觉者又开始了新一次的探索 , 同样的 , 又有一小部分嗅觉敏锐的基金找到了两个新蓝海:SaaS投资和Crypto投资 , 幸运的踏上了一个新10年的快艇 。 后面这10年发生的事情 , 大部分国内的同行都非常了解 , 这里就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