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连续39个季度盈利,谁在唯品会买买买?( 二 )


随着“她经济”的盛行 , 女性的服装箱包 , 美妆首饰等行业都成为资本的宠儿 。 唯品会凭借“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特卖方式 , 缩小了一二线女性与三四线女性消费理念的差距 , 打造出了高复购率和高客单价的神话 。
据网经社统计 , 2015年时唯品会在国内B2C电商中市场份额占到了3.2% , 仅次于天猫和京东 。 这一格局持续到了2017年 。
02 跌下神坛 , 转型探索2013年开始 , 唯品会就试图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多元化为电商、物流以及金融三驾马车 。 但2018年之后唯品会重新专注品牌特卖 , 走“小而美”路线 。
唯品会和其所在的垂直电商一同“起飞” 。 为自己代言的陈欧也带着聚美优品迅速跃升为化妆品垂直电商第一名;蘑菇街5年攀高峰 , 他们都是时代的翘楚 。
但烧光了1300亿的垂直电商 , 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期后开始走下坡路 。 市值最高曾超400亿的聚美优品终结了6年的上市路 , 最后消失;走进“死胡同”的蘑菇街低调赴美上市自救 , 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落寞者 。
唯品会自2015年增速开始放缓 , 业务增长乏力 , 面临老用户流失、新用户留存短等问题 。 2017年开始 , 唯品会大股东先后退出 。 2018年底 , 唯品会市值缩水至37亿美元 。
2015年 , 拼多多横空出世 , 收割“五环外”的消费者 , 其“百亿补贴”也直接对标着唯品会引以为傲的“低价特卖” 。
很快 , 2018年 , 拼多多跻身仅次于天猫和京东的第三大电商平台 。 甚至据企鹅智酷调查 , 拼多多的消费群体和唯品会的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
“着急”的唯品会开始探索垂直电商的新路径 。 线上 , 联手京东腾讯获得更大的流量 , 并上线“云品仓”小程序;线下 , 延续之前的试水 , 推出开在购物中心里面向C端的店铺和面向B端服务代购批发群体的开在郊区的唯品仓 。
同时 , 入局to C和to B的社交分销领域 , 撬动to C的个人和小B的代购群体 , 加速从货架电商转型为社交电商 。 2019年 , 唯品会甚至豪掷29亿 , 收购杉杉奥莱 , 布局线下迷你“奥特莱斯” 。 从线上走到线下的唯品会 , 向欧洲的TJ MAXX靠拢 。

一系列举措给唯品会带来了新的生机 。 据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 唯品会旗下的奥特莱斯在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约7000万元 。
财报显示 , 唯品会2021年全年实现营收1171亿元 , 同比增长15% , 实现净利润46.81亿元 , 2022年第一季度 , 唯品会实现净收入252亿元;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245亿元 , SVIP用户继续同比增长21% 。
一系列数字背后 , 有关唯品会的成与败却是众说纷纭 。 一方面 , 连续39个季度盈利 , 高价值客群持续增长 。
另一方面 , 数据又显示了唯品会增长乏力的残酷现实 。 唯品会的活跃用户数、GMV、营收等全部呈现下降趋势 。 2021年增速同比下滑20.76% , 业绩增收不增利;2022年第二季度同比下滑17.23% 。 季活用户数同比下降18% , GMV同比减少16% 。
03 谁在唯品会买买买?如今 , 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唯品会的面前:如何吸引新的消费群体?
Z世代追求消费体验 ,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 无论是小红书的种草 , 还是直播间里做李佳琦的“所有女生” , 其本质都是追求最高的性价比 。
打着“尾货清仓”旗号的唯品会可能是大学生经济拮据下的被迫选择 , 也可能是初入职场青年人的“将就消费” , 但一定不会是追求个性Z世代的第一选择 。
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 , 在00后主力消费群中 , 多数都表示没有使用过唯品会 , 更有甚者从未听说过唯品会平台或并不知道平台主营业务 。 但提起淘宝、京东、拼多多、小红书、抖音 ,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熟悉或经常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