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AfterShip:创业就像盖楼,慢慢来才会比较快|软件全球化( 四 )


单纯从SaaS角度来说 , 不论是生意规模 , 还是产品成熟度 , 目前国内确实没有多少像BAT那么成功的案例 , 但是海外像Slack、Zoom这类的成功案例会很多 , 所以在本土难度较高或有天花板的情况下 , 大家自然会把精力放到海外去 。
最近在去新加坡出差时 , 确实看到不少国内公司都在走向海外 , 因为对创业者来说 , 一些不可控的如政策、法规、安全等原因 , 他们会想要尽可能分散和降低风险 。
也是基于这些原因 , AfterShip在第一天就选择了做全球市场 。

36氪:在您看来 , 地缘政治、政策监管等 , 会为全球化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Teddy:不论在哪个国家做生意 , 肯定要遵循当地法律法规 , 但有确实会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出现 , 比如美国说不能和一些公司做生意 , 俄罗斯现在的近况也很难去收款…但AfterShip很lucky , 这些发生问题的国家 , 对我们来说影响还是相对较少的 。 意外永远都会发生 , 所以这也是刚才为什么说做全球化是为了将风险分散 , 这样(过往积累)就不会一下子全部没了 。
至于将风险分散到哪些地方去?有一个方向就是跟着客户走 。 客户原来在美国 , 现在开始走向欧洲、走向东南亚 , 我们自然会陪着客户一起过去 , 所以有时候这个没办法列时间表 。

36氪:在您看来 , 中国企服公司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 , 每个阶段的背景和特点是什么? Teddy:我们先说出海的情况 , 整体来看还是成功率还是相对比较低的 。 不论是B2B还是B2C , 比如美国公司出海国内 , 最近Salesforce也放弃了 , Facebook、Google、Uber , 结果也都不太好 。 反过来 , 国内公司出海美国 , 像滴滴也没有成功 。
但是全球化的情况就不一样 , 可以看到有不同的阶段 。 举例来说 , 目前国内很多公司就处于第一阶段 , 它的人、市场基本都在一个地区 , 哪怕是全球化的生意 , 也会先选一个地区深耕 , 这个地区可能是印尼或是美国或是其他地区 。 在这个阶段 , 主要是SLG的运营模式 , 公司更关注收入 , 不在乎成本和利润 , 有点像以前做ToC产品的概念 。 产品也是独立的 , 没有和其他公司做对接(比如开放API) , 更多的是客户需求为主 , 客户缺什么功能就做什么功能 , 私有化部署 , 只要客户支付功能费用就可以定制化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阶段 , 比较典型 , 也是现在出问题的部分 。
第二阶段 , 大家开始意识到不能再单纯的看收入了 , 还要考虑ROI , 能不能赚钱 , 能不能活下来 , 而且也意识到私有化部署的成本太高了 , 应该把它放到云上面 , 以及可能需要对接第三方服务 , 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做 。
第三阶段会更成熟 , 特别是在美国 , 它通过并购的方式快速发展 。 比如说一个在vertical领域的企业 , 举例来说adobe在原来是PS软件 , 后来通过并购做ecommerce , 现在还做marketing 。
目前大陆应该还没进入到第三阶段 , 更多的还是在第一第二阶段 。

36氪:在海外招人简单吗? Teddy:其实企业都是愿意给大家薪水的 , 但不是愿意给就意味着能够简单地招到这个人才 。 所以现在很多美国企业愿意把产研放到海外去 , 不论是印度还是其他任何地方 , 很多人以为只是简单的薪水高低而已 , 我觉得不是的 , 根本原因还是供应不足的问题 。 我们当时在香港其实感受很深刻 , 香港是金融中心 , 很多PM是做商务的 , 做banking的也很多 。 但你知道吗?香港是没有产品经理的 , 你听说过哪家成功的产品是来自香港公司的呢?因为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市场在 , 就不可能培养出这些人才 。 当时我也在想是薪水高低的问题吗?但硅谷有很多高管都来自印度 , 所以讲到底 , 还是人才的问题 , 先有人才 , 才是价格 , 只要这个人能帮助公司赚钱 , 不论对方在全球哪个地方 , 公司都愿意给那个人高薪 , 除非那个人没办法创造出他该有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