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AfterShip:创业就像盖楼,慢慢来才会比较快|软件全球化( 六 )



36氪:当时AfterShip为什么会首先落地北美? Teddy:刚才有说过包括北美市场在内的欧洲、东南亚、日本等 , 大家对于SaaS的付费习惯都已经相对成熟了 , 我觉得这几个地方都可以去做 。

36氪: AfterShip没有去做中国市场? Teddy:因为我们服务的群体主要是电商品牌 , 你可以回想十年前主流的手机品牌、包包品牌和电器品牌 , 他们从哪里来?主要在韩国、日本、欧洲和美国 。 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品牌 , 但是10年前如果我们从中国市场开始做 , 那一定是做不起来的 。

36氪:AfterShip的客户在区域上的构成是怎样的? Teddy:北美客户超过一半 , 其次是欧洲(含英国) , 剩下的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 。

36氪:咱们是如何与本土企业竞争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Teddy:AfterShip作为后来者 , 开始不熟悉当地的市场 , 在面对本土企业竞争时 , 当时最大的难点是怎么赢得客户的信任 , 这只能通过时间去解决 。 别人跟了那个客户一年?没关系 , 从今天开始算 , 我多等两年 , 然后去超过他 , 经过一定时间的累加 , 我们总会拿下一部分客户的 。
第二就是产研 , 客户提出的需求 , 竞争对手可能需要排期 , 也可能因为没有人才所以不知道怎么去做 , 就算能做 , 可能收费也比较贵 。 海外的薪水各方面会比中国高 , 所以从成本角度来说 , 我们有一定优势 。 不是说AfterShip给的薪水比美国工程师低 , 而是同样薪水的中国工程师比海外产出更高 , ROI更高 。
第三就是其实很多的竞争对手 , 有一半以上都是我们的客户 , 我们是对方底层技术提供商之一 , 对方是我们的渠道之一 。 举个例子 , 我们的核心业务是查包裹 , 平台上有1000个物流商 , 对方自己可能对接了50家 , 剩下950家用我们的 , 我服务的客户群体在北美 , 对方可能是在西班牙 。

36氪:AfterShip现在有多少客户? Teddy:付费客户有14000多家 , 但是服务的总商家数量超过10万家 , 因为部分服务是免费的 。

36氪:AfterShip的ARR是多少? Teddy:这个数据没有对外公布 , 但是近两年的增长都超过100% 。

36氪:AfterShip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作为CEO您现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Teddy:文化本身是什么并不是重点 , 重点是招进来的人 , 是不是符合内部价值观 。 举例来说 , 我们有个价值观是客户成功 , 那怎么让客户成功呢?其中一个就是极客文化 , 要把产品做到极致 , 但是什么叫极致?什么叫好?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 。 怎么能拉齐团队的认知、认可并喜欢这个标准是最难的 。
所以挑战就在于 , 如何能招到合适的人 , 技术、技巧都是可以学的 , 但是文化这个东西没有对错 , 也是没办法改的 。 100个不同的文化 , 每家公司算下来有100个不同的组合 , 你想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得多难?还有那个人 , TA得愿意加入到你公司来 。

谈AfterShip的人才策略:需要的人才在哪里 , 就去哪里招 36氪:刚才您提到2018年回来组建团队时 , 感觉大陆的B2B人才没有想象的多 , 是哪些点让您得出了这个结论? Teddy:当时从候选人身上明显感受到大家对B2B的认知差 。 候选人会问我公司有多少个客户 , 当时我的回答是几万个;于是对方反问我说几万用户的话 , 我们怎么活下来呢?因为大陆随便一个公司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用户;候选人还会关注我们准备什么时候上市 , 我的回答是没有五年十年不考虑;于是候选人就反馈说只考虑那些两三年内上市的公司 。
从过往(海外)两三年的数据表现来看 , 一家B2B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基本上要超过10年 , 而B2C公司可能只要3-5年 。 就刚才招聘问的两个问题来说 , 我就没办法跟对方继续沟通下去了 , 因为对方不知道B2B的场景 , 这和对方想的不一样 , 他可能以为就是换一个公司对象而已 , 其实里面有很多细节 , 但是对方会分不出来 , 比如什么叫客户 , 什么叫用户 。 这是ToB跟ToC很大的差异 。 此外 , 各个环节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 比如语言 , 举例来说 , 你会发现在大陆找一个很优秀工程师是非常容易的 , 但是一旦把英语这个门槛放进去 , 我们先不说要说英语口语的 , 只是写跟看英语的话 , 可能就会Pass掉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