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AfterShip:创业就像盖楼,慢慢来才会比较快|软件全球化( 五 )



谈AfterShip的经营理念:创业就像盖楼 , 用时间换空间 36氪:AfterShip是如何在海外找客户、与客户建立连接 , 又是如何留住客户的? Teddy:一开始做的时候是很“傻”的 , 第一个原则就是先把产品做好 , 因为没有产品就没办法去卖给客户 。 第二是AfterShip Day1就定位在要解决全球的问题 。
举例来说 , 我们查包裹不是解决中国查中国的包裹 , 而是中国到美国的包裹 , 那本质上如果要解决这个事情 , 我们至少要懂英语、懂中文 。 在定下全球化的方向后 , 招人时要匹配相关的人才 , 这样不管用任何方式都能与客户顺利沟通 。 所以找人和做产品 , 这两个都是必须有的 。 然后我们当时怎么做呢?我们圈了几个市场出来——特别是美国 , 然后确定了一个平台——Shopify , 也定了策略——bottom-up , 先打小客户 , 但是最终也会签下大客户 。 先打小客户的原因是他们要求没有那么高 , 付20美元是很容易的 , 不用签合同;打大客户的时间成本更高 , 因为客户在海外 , 沟通更难 。 这样下来组织就比较简单了 。 实际上AfterShip前面6年就只有一个部门 , 就是研发 , 没有产品部门 , 工程师也不区分前端和后端 。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 , 前期的时候就是简化所有的流程和策略 。 当我们把产品卖给小型B端客户 , 听对方吐槽 , 那时候我们没有运营团队 , 工程师看到后 , 很自然就会把产品改好 。 六年后 , 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数 , 产品也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 。
【36氪|专访AfterShip:创业就像盖楼,慢慢来才会比较快|软件全球化】六年后 , 我们怎么找客户呢?那时已经有了口碑 , 客户会介绍客户给我们 , 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团队和客服团队 , 通过这些人去touch客户 , 告诉他们产品的价值 , 为什么要用我们 。 特别是去年 , 我们才有了第一个市场部门开始做marketing 。 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 , 我们觉得自己才刚起步而已 , 我做的是那些很“笨”的事情 , 只是在用时间换空间 , 用时间换客户 , 可能对方只用18个月就做完了 , 但是我要用10年 , 不管怎样 , 至少最后我也能走到终点 。

36氪:为什么是六年?第六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您觉得可以换一个策略了? Teddy:不是六年的问题 , 只是公司发展到那个阶段 , 团队管理面临分水岭 。 客户给的需求和客户进来的速度已经快超过我们的产能 , 所以如果不解决人的问题就会做不完 。 这时只能把人进行分工 , 因为如果要求一个人什么都干 , 当时是好的 , 但长期来说不太现实 , 而一旦把人进行分工 , 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解决痛点 。 有可能快一点这个时间点就是第三年 , 慢一点就是现在 。
通常来说 , 1个人的管理半径是5-8人 , 当团队是50人时 , 中间最多就是一层team leader , 沟通起来还是挺快的;当人数超过50时 , 就很难直接管理了 , 中间肯定会设置1-2层;当人数超过100甚至200时 , 管理难度会再次提高 。 当时我们在香港组建全球团队 , 但是在香港几乎找不到管理过500人研发团队的人才;而国内则到处都是 , 别说500人 , 5000人的都有一大堆 , 就像我们的CTO原来在美图 , 之前管理几百人的团队 。

36氪:什么时间点开始从香港走向全球的? Teddy:组织架构的改变永远都是基于两个原因 。 一是内部情况 , 我们在当地招不到人才了 , 或者说更好的地方可以招到更好的人才 , 我们就会去那个地方开办公室 。
二是外部情况 , 如果当地有市场 , 而且客户也需要我们在当地时区去support他们 , 我们就会在当地去组建团队 。 全球化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每个地区在法律、文化各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 所以组建本土销售团队是很重要的 , 我们需要用当地人的理解方式去沟通 。 举例来说 , 哪怕是英语 , 很多人不理解美式英语跟英式英语是不一样的 , 我们的文档都要用美式英语来写 , 因为我们的客户主要在美国 。 如果写英式英语也没问题 , 但是需要明确都是英式英语 , 不能一个文案写出来一半是美式英语 , 一半是英式英语 , 更别说加拿大英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