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喜马拉雅:持续巨亏难赌未来

创投|喜马拉雅:持续巨亏难赌未来

喜马拉雅的亏损持续扩大 , 资源重心倾向研发 , 获客难度不断增加 , 用户变现能力弱 。
胡楠/文
2022年3月29日 , 喜马拉雅(1685.HK)第二次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 2021年 , 喜马拉雅移动端主APP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 , 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也由1.02亿增至1.16亿;且移动端用户共花费17441亿分钟收听喜马拉雅音频内容 , 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68.30% 。 另外 ,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 , 2021年 , 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 , 公司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8% 。
不过 , 相对于上述亮眼的数据 , 喜马拉雅的业绩并不乐观 。 2019-2021年 ,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98亿元、40.76亿元、58.57亿元 , 同比分别增长82.18%、51.11%、43.68%;营业利润分别为-7.96亿元、-7.23亿元、-16.69亿元 , 连续亏损 。
从数据上来看 , 2019-2020年 , 喜马拉雅业绩是亏损的 , 但营业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 且营业利润的亏损金额也在收窄 , 而2021年公司收入增速小幅放缓至43.68% , 亏损金额却扩大至-16.69亿元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 2021年 , 喜马拉雅无论是移动端活跃用户数量还是收听时长占比均有所提升 , 但其业绩却是大幅下滑;作为音频内容的提供商 , 出现如此情况 , 大概率意味着公司出现了新增用户开发难度增大 , 以及用户变现能力低等问题 。
牺牲业绩换增长
据招股书 , 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 音频内容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其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
按照正常逻辑 , 毛利率水平的高低是盈利能力强弱的直观表现 。 据Wind数据 , 2019-2021年 , 喜马拉雅毛利率分别为44.49%、49.14%、54% , 盈利能力持续小幅提升 。
对于毛利率上升的原因 , 喜马拉雅在招股说明书中解释为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经济 。 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向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的分成和内容成本 , 2019-2021年分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3.29%、31.72%、27.29% , 内容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6.28%、5.68% 。
也就是说 , 活跃用户及付费规模的持续扩大将公司的内容成本不断摊薄 , 导致毛利率水平稳定上升 , 这是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特征 。
不过 , 2021年 , 规模经济的同时 , 喜马拉雅的营业亏损金额却由-7.23亿元扩大至-16.69亿元 , 这显然意味着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有些“得不偿失” 。
具体到费用层面 , 研发开支与销售及营销开支的增长是导致喜马拉雅营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 据招股说明书 , 2019-2021年 , 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4.71亿元、6.24亿元、10.27亿元 , 同比分别增长75.90%、32.51%、64.74% , 同期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82.18%、51.11%、43.68% 。
很明显 , 2019-2020年 , 喜马拉雅研发开支的增速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速 , 而2021年反超20个百分点 。 据招股说明书 , 公司研发开支增长的原因在于其开发AI技术与扩大研发团队 , 导致员工薪酬、福利开支、股分支付增加 。
需要注意的是 , 喜马拉雅的业务本质是音频内容提供商 , 技术开发应以内容为导向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其平台及内容运营员工数量为1718人 , 内容制作员工人数为182人 , 技术及研发员工人数为1555人 。
2021年年末 , 喜马拉雅平台及内容运营员工数量下降至1334人 , 内容制作员工人数也同样下降至177人 , 而技术及研发员工数量则增至1722人 。 内容与技术员工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公司资源投入的侧重点由内容转向为技术 , 对于一家以内容为主的企业来说 , 这种取舍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