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冬天:被“颠覆”的海尔( 二 )


在寒冬下 , 中小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明显缩小 ,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
海尔在这次大战中没有占到便宜 。 财报显示 , 海尔2020Q3的经营安全边际率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8.4% , 利润空间大大压缩 。 相比而言 , 美的、格力风景独好 , 经营安全边际率分别为52.2%和41.6% 。 海尔的盈利能力和现金能力出现了明显的状况 。
除了需求端的压力 , 海尔的毛利还受供给端影响 。
家电产品成本八成都来自原料 , 人工占比不高 。 然而面对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 , 上游原料供应产生的压力 , 也逐渐传导到了销售端 。 家电行业原料成本的上升 , 再加上价格战的如火如荼 , 再伟大的企业也只能蜷下身子静待过冬 。
要想攘外 , 就必先安内 。 海尔25.4%的费用暴露出了 , 严重的内耗和管理问题 。 海尔在上市之初分为了两家 , 一家为青岛海尔(后随着品牌战略转型更名为海尔智家) , 一家为海尔电器 。 光大证券曾在研报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海尔兄弟’之间在内部的业务执行中显然会有相当频繁的关联交易以及内耗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海尔智家准备对海尔电器发起私有化收购 。 ”
走出冬天:被“颠覆”的海尔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
从2020年4月开始 , 海尔股价就打开了上升通道 。 市场对此的解读是 , 在于它的收购预期 , 因为其财报所披露的基本面过差 。 所以这次私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出伟大的企业 , 对海尔来说只是基本面能有所改观 。 但在海尔兄弟合体尘埃落定 , 收购预期完全兑现后 , 其股价居然不跌反涨 。
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势
家电寒冬来得太过猛烈和漫长 。
2020年 , 海尔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来到了历史新低的-11.9% , 格力更差一筹是-38% , 只有美的勉强爬过了零界限为0.9% 。 原因无外乎两个:线上价格战、宏观环境影响 。 从三年前开始 , 整个行业零售规模开始断崖式下跌 。 去年的尤为重要 , 原有的竞争格局将在疫情下完全改写 。
走出冬天:被“颠覆”的海尔
文章图片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
对于已经走过洗牌期、稳固期、搅局期的家电行业来说 , 此时正处于一个颠覆期的十字路口 。 因为市场在外部因素下 , 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线上渠道超越线下;2、价格战无法停下;3、疫情导致市场规模萎缩;4、大放水之下 , 富人对于高端家电的需求旺盛 。
从2006年开始 , 海尔就成立了中高端品牌卡萨帝 。 很多人乍一听会觉得它是洋品牌 , 显得比较高大上 。 而海尔取此名字的目的已经达到 , 把它和“屌丝用品”区分开 。 这既是了解中国富人的消费心理 , 也是独特的“本土化”战略:
“先如履薄冰地读懂中国 , 再去动世界这块大蛋糕 。 ”
截至目前 , 海外市场收入已经占海尔总体收入的一半 。 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殊荣 , 也是张瑞敏提前布好的局 。 比如在2016年 , 海尔收购GE通用电气的家电模块 , 资产从800亿暴涨到1200亿 , 这也背上了沉重的商誉包袱(占比11%) 。
今天 , 海尔这杆民族品牌大旗下 , 竖立着GE家电 , 三洋 , Candy,费雪派克等海外国宝级家电品牌 。 从商业上来看 , 这为其打造了良好的出海基础 。 而于民族情感上 , 这会是一块很好的公关牌 。 但在经营层面上 , 或许会有些太过激进 。
截止2020Q3 , 我们分析海尔的财报后发现:
其资产负债率的不断升高目前为65.8% , 同时权益乘数以2.99升为三巨头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