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36氪专访王田苗|科学家的创新是长板理论,硬科技创业是木桶理论


作者 | 杨逍
编辑 | 石亚琼
王田苗1990年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就开始从事人工智能和移动机器人的研究 , 曾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机器人领域首席专家、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 , 在机器人领域钻研多年 。 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医疗机器人的科学家 , 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的误差精度由2mm提高到0.5nm , 并且率先成功进行了临床应用;他也曾前往南极中山站 , 做地面无人值守机器人与无人机科考试验研究 , 是与李泽湘并称中国机器人界“南湘北苗”的大佬存在 。
而作为创业孵化导师 , 他从2012年开始做创业孵化 , 10年时间投资60余个硬科技项目 , 已经走到上市阶段的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工业机器人埃夫特和智能电动车九号公司三家 , 并且未来还将有6-8家准备走向资本上市 。
硬科技投资很慢 , 越是底层 , 技术门槛越高 , 卡脖子程度越高 , 成长时间越长 。 王田苗参与孵化投资的都是磁悬浮高速电机、减速器、发动机、高精度长寿命陀螺仪、协作机器人一类公司 , 属于硬中之硬 。
从2020年到现在 , 硬科技创业已走向如火如荼 , 中国产业发展从最初的互联网、电商、消费向半导体、新材料、机器人等硬科技方向发展 。 而行至今日 , 受中美关系、逆全球化、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等因素影响 , 产业扶持重点从系统集成应用端大踏步地向高精尖终端产品、上游的零部件、制造装备、智能工具层面转变 。
硬科技关注底层的、上游的、硬核的、卡脖子的高精尖技术 。 而这背后有两大创投特点 , 一是漫长的等待 , 投资人需要保持极度的耐心 , 等待在某细分领域占据头部优势的公司逐渐走向上市 , 以机器人公司为例 , 九号机器人从成立到上市用了整整9年时间 , 埃夫特机器人用了13年 , 天智航则用了15年 , 并且他们依然走在不断创新下一代产品征程上;二是技术艰深难懂 , 投资人需要将视野不断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 , 找到核心领域、卡脖子环节里有着技术壁垒的优秀公司 。
几乎同期 , 科学家成为投资圈热捧的人群 。 在高校钻研多年的科学家们 , 最是符合在细分领域有着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的创业者画像要求 。
这恰好与2015年王田苗教授55岁时找到的人生另一曲线相吻合:从以教书育人学术导师的方式推动科技发展 , 到以创业导师的形式 , 帮助更多科技成果及科学家进入社会 , 借助资本扩大研究力量 , 推动技术转移和助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他似乎理解硬科技孵化投资时代 , 需要理解商业思维的科学家支持+尊重科学家的商业合伙人加盟 , 成为资本市场和科学家之间的天然桥梁 。
作为科学家 , 他能理解技术研发过程的缓慢 , 与科学家们共情 , 保持对技术创业的耐心和尊重;他是技术大拿 , 所以更了解技术 , 知道什么值得孵化 , 可以找到真正具备技术可实现、产业关键性及产业化可能的技术 。
科学家不是天生擅长创业和愿意创业 , 需要被引导 , 作为老师 , 他能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信念 , 帮助学生完成创业能力的积累和培养 , 作为创业导师 , 他可以与资本市场做链接 , 帮助战略投资人找到优秀项目 , 也为学生们带来后续发展所需的人、钱、合作伙伴资源 。
在不断孵化投资的探索中 , 王田苗越发感到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往往是长板理论 , 即在科技指标与性能方面重大突破或颠覆性技术特征 , 而硬科技创业过程往往是木桶理论 , 即在需求痛点产品、技术创新突破、创业过程管理、市场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 为此向科学家及学生耐心交流在创业过程中要认识自己的短板 , 要务实寻找优秀靠谱的商业合伙人 , 同时针对企业高管或二次创业者 , 反复交流要尊重理解并且认可科学家重要价值 , 要看到他们现在与未来不断可持续创新的成果与人才 , 建立法律框架下的信任、分工、协调与时俱进的动态决策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