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越南印度谁更能挑战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 作者:柳书琪陈伊凡顾翎羽 , 编辑:谢丽容 ,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20年是中国科技制造产业波澜壮阔大步向前的时代:560万平方米的富士康园区在郑州拔地而起 , 淡旺季之间吞吐着约30万名青壮年 , 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来自这里 。 蓬勃发展的电子、计算机、通信行业催生出了超过800家A股上市公司 。 近十年间 ,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以上 , 始终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 。
深圳又是中国科技制造业的核心 , 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等一众科技企业坐落于此 。 2021年 , 深圳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 , 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先进制造业 。
人头攒动的深圳龙华汽车站人才市场 , 是大多数深圳电子厂打工人的第一站 。 数十家招工中介的店面依次排开 , 拖着行李箱的人们在这里被分发到深圳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电子厂中 , 成为车间里的一员 。
今天 , 相似的情形正在印度、越南等地上演 。 据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统计 , 印度与越南分别有约200家和150家电子企业的工厂 , 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 。 这些还只是叫得出名字的供应链企业 , 更多配套的小微企业也在当地生根落地 。
以手机行业为例 , 它是目前最深入、系统参与全球分工的细分电子产业 , 中国曾经是全球手机工厂 ,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 第三方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 , 中国手机产量在全球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75%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67.4% 。 与此同时 , 印度与越南的手机产量不断攀升 。
“世界工厂”,越南印度谁更能挑战中国?
文章图片
电子产业迁移的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成因 , 大致可被归为以下三点:
一是自然的产业转型升级 , 较低附加值的环节流向劳动力及地价成本更低的国家;
二是各国关税政策的变化 , 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转换产地 , 带动产业链上游迁移;
三是受近年来政治、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 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较大挑战 , 部分撤出了中国 。
需要厘清的是 , 多位研究印度及东南亚产业链迁移的专家向《财经十一人》表示 , 电子产业链并不是完全离开中国 , 而是在全球多地分散布局 , 这既是为了开拓新市场 , 也是一项分散风险的策略 。 外资企业的战略由过去的“Allin中国”全部在中国转变为“中国+N” , 短期内中国的优势地位不会改变 。
“与其说是转移 , 不如说是延伸 。 原来的‘孩子’还在 , 只是又生了一个 。 ”一位在印度工作十余年的中资企业负责人形容道 。
更进一步说 , 留在中国本土的产业已在逐渐升级 。 同样是一组来自海关的手机产业数据能够侧面说明:2021年中国出口手机同比下降1.2%至9.5亿部 , 与此同时产值却增长了9.3%至9447亿元 , 近五年来情况大致相同 。
“产业链外移是一个中性的表述 。 ”徐奇渊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 他告诉《财经十一人》 , 过度的产业外移可能会导致中国的产业空心化 , 但合理的产业外移是产业升级的自然过程 , 更加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关键节点的国际分工网络 , 扩大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影响力 。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科技制造产业链便可以高枕无忧 。 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地缘政治摩擦下 , 稳固中国科技制造业既有优势地位、形成新旧产能紧密转接 , 合纵连横、越迁升级 , 这需要极高的智慧 。